:::
第二屆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的海報。(網路翻拍再製)
北京

不炫科技的科技藝術節 獨缺「內容」的演藝產業鏈

由北京「中間劇場」舉辦的第二屆科技藝術節在九月舉行,在十一天裡演出五部戲,並穿插多樣活動,以「科技為線索,藝術為表達」為主軸,重點放在藝術本身而非炫耀科技,令人可喜。在數位科技廣泛運用的中國大陸,表演藝術產業也無法自外於趨勢,許多演出都大量運用科技展現驚人視覺,劇院、票務的經營管理也朝向電子化,但在逐利的同時,也得回歸初衷,表演的王道終歸是內容,科技再炫,重點還是藝術本身。

由北京「中間劇場」舉辦的第二屆科技藝術節在九月舉行,在十一天裡演出五部戲,並穿插多樣活動,以「科技為線索,藝術為表達」為主軸,重點放在藝術本身而非炫耀科技,令人可喜。在數位科技廣泛運用的中國大陸,表演藝術產業也無法自外於趨勢,許多演出都大量運用科技展現驚人視覺,劇院、票務的經營管理也朝向電子化,但在逐利的同時,也得回歸初衷,表演的王道終歸是內容,科技再炫,重點還是藝術本身。

對住在北京的表演藝術愛好者來說,位於西四環外的「中間劇場」是一個偏遠的地方,但卻不是一個陌生的劇場。純屬民間地產開發商的中間劇場開幕至今不過六年,已成為北京戲劇創作、製作與演出的重要基地,與北京各大劇院繁華豐盛的演出比起來,中間劇場低調、看似並不出彩的演出活動,卻是北京當代戲劇藝術紮實的推動力。

科技藝術節  不在炫科技

九月五日至十五日,中間劇場獨立策劃發起的第二屆科技藝術節在十一天裡演出五部戲,並穿插著藝術沙龍、講座及一些節日性質、觀眾參與的的戲劇活動。可以想見,在人力物力的限制下,這個科技藝術節在策劃之初就不以科技展現為訴求,而是探討科技在人類生活中的影響,尤其是設想未來如何影響現在。去年第一屆藝術節透過「科技vs.藝術:界限」和「科技+藝術:開拓」兩個主題單元,提出科技發展帶來的界限困境、科技與人類的關係、科技與藝術在戲劇舞台的交融等問題。今年的藝術節則以「科技為線索,藝術為表達」為主軸,用作品來實踐科技與藝術如何融合,因此委約了兩部本土作品,一是胡璿藝編劇、楊婷導演的《狗還在叫》,二是何齊編劇、導演的《靜態人像》。科技藝術節著重的不是科技的炫耀,而是藝術本身,這是很可喜的。

科技影響生活自不待言,中國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寶與微信)及雲端大數據的普遍應用領先所有先進國家,鈔票與各種票券的無紙化首先就是對環保的一大貢獻,科技應用在生活中的食衣住行,一部手機走遍天下早已是生活的日常。科技對演藝產業的影響也日益深遠,根據《文創前沿》今年六月號裡的文章〈2018中國演藝產業十大關鍵詞〉,有五個關鍵詞與科技直接相關:無人機拓展出全新的天幕空間、3D立體投影的虛擬偶像、數位化全方位立體互動性的沉浸式演出、人機共演的AI戲劇、電子票務。前四項都指向科技對舞台演出的影響,技術的使用在中國早已不是問題,尤其是大型慶典節日的晚會或儀式,每每有視覺上的震撼,例如最近在武漢舉行的世界軍事運動會的開幕式演出就讓人眼睛一亮。只是科技如何擺脫視覺效果,融入表演藝術,真正地成就藝術,則尚待探討與實踐。中間劇場的科技藝術節或許是一個起點。

期待長久遠  內容是王道  

演出票務在四五年前己悄悄地向電子票務轉型,據統計去年已有四成的電子票券取代了紙質,而實名購票、雲計算及人臉識別等技術的引進指日可待;與票務相關,二○一八年二月三日,林俊傑舉辦了網路直播演唱會,超過千萬人付錢線上觀賞,不但在經濟上頗有斬獲,這也是一場令人驚豔讚賞的製作,極有可能成就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同時,關鍵詞中還有一項「全產業鏈布局」的趨勢,以一向很多爭議、但經常是話題中心的票務平台「聚橙網」為例,去票務化,轉向產業的上下游:劇目投資、引進、製作、演出、發行,同時拓展劇院的經營管理,以自創的F-3C模式(金融Finance+內容Content+管道Channel+客戶Customer),布局演藝全產業鏈。在中國像聚橙網有這樣全局視野的單位或集團並不少,像擁有六十多家大型劇院管理權的保利院線更有條件來完成這種自有生態的全產業鏈,但很難成功,癥結點之一,或許是在他們的眼光都望向經濟利益的遠方,而忘了起點是在內容,尤其是具有原創力的內容。

科技始於人性,也必然歸於人性。表演藝術的本質在內容,只有確認了這個方向,路才能走得下去。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