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電迷思:傳統不斷電
思想不短路

停電迷思:傳統不斷電

日前看到一位瑞士傳產業總裁的訪談,提到隨著新世代客群的投入,市場不斷在演化。產品若永遠走傳統路線就唯有死路一條。「我只能擷取傳統和未來的精華,看看它們是否契合,進而製造出一件優美的作品。……唯獨當事人可以拿捏這種作法的界線。」

電終於來了!但我更懂得珍惜不需插電的事物。

日前看到一位瑞士傳產業總裁的訪談,提到隨著新世代客群的投入,市場不斷在演化。產品若永遠走傳統路線就唯有死路一條。「我只能擷取傳統和未來的精華,看看它們是否契合,進而製造出一件優美的作品。……唯獨當事人可以拿捏這種作法的界線。」

電終於來了!但我更懂得珍惜不需插電的事物。

5月13日在台灣的無預警大停電,彷彿為驟然加劇的疫情變化球補上一個下墜弧度。和地震的經驗一樣,停電其實在台灣曾經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當天傍晚進入夜幕低垂之際,也不知道這種打嗝式的供電要持續到幾時?我突然想到過去都習慣在家裡存一些火柴、蠟燭、電池、手電筒以及非電子式傳統電話機座的習慣。現在的人對前面幾項都還能理解,但什麼是非電子式傳統電話機座?在停電時又有什麼功用?

過去還不盛行手機和網路的時代,電話是人們對外即時聯繫的主要管道,傳統的電話機座只靠一條電話線即可使用,不需要另外接電線。但後來一些具有答錄等簡單卻多功能的電子式電話興起後,機座都必須另外插電線才能使用。前者基本陽春,後者多元好用,但由於許多國家的電話線電路系統是獨立於民生輸電之外,遇到大停電時,傳統電話機座並無斷訊問題,備用一支放在家裡可以提供不時之需。即使是現在手機當道的時代,若持續性大停電逾兩天,超過大部分手機電池的續航力,傳統電話機座也將發揮救急的功能。

當插電的都靠不住時,你的價值就被突顯

停電時,我常想到的第二件事情是「時間」,除了心情不耐地等待下次供電時間還有多久之外,我想得更多的其實是相關記錄時間的某些衍伸性問題。現代人大多習慣用手機看時間,但停電時只能不斷滑手機的狀況下,除非有人預先充滿行動電源,手機電池應會在1天左右耗盡。5月13日傍晚,我在臉書上的某個社團裡寫道「當插電的都靠不住時,你的價值就被突顯了!」指的是不用電池、故無換電池問題,純靠發條上鍊產生動力的傳統機械錶,其中又可分為轉動錶冠的手動上鍊,以及利用手部自然擺動時驅動擺陀裝置的自動上鍊等兩種機制。在正常使用下,5年左右進廠保養一次的傳統機械錶,理論上可以讓人使用一輩子,甚至世代相傳。去年7月號的本專欄裡,筆者曾提及代表瑞士傳產的機械錶製造業是如何渡過兩次產業危機,並因成功創造價值,而仍能在近代電子化的時代趨勢中存活,甚至發光。(註1)

我之所以對「時間」如此著迷,除了從事音樂工作的本身即屬於時間藝術之外,也因為從小就對歷史很有興趣。歷史不僅是時間發展的縱線,也包括各個時期各種人文及自然領域橫向的連結,而後者其實是研究歷史最引人入勝的地方。筆者在上期專欄裡提到個人將1970年代比擬為西方文化的第二次「狂飆運動」,並例舉當時從政治、軍事、社會、科技到流行文化上的許多事件。(註2)這次趁停電時一想,時隔50年,那些歷史事件其實並未結束,並持續以變種方式重演甚至擴大中:冷戰未歇,只是主角由美蘇變成美中;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永遠是中東的定時炸彈;當初馬丁路德.金恩壯烈的民權運動至今仍未替美國基層非裔人民真正平反;女性意識覺醒半世紀後仍有Me too運動,表示革命尚未成功;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分配從倒V到M型到現今的L型趨勢,中產階級正由盛而衰;登月計畫停頓了50年,突然再度成為多國逐鹿的目標,還加碼一個火星。唯在風起雲湧的70年代,西洋樂壇還有個更趨成熟的搖滾樂和膾炙人口的民歌,近年的流行音樂只能說是一片混沌。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