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女出嫁時,藝師們對少女唱出〈告別的牛母伴〉一曲,分別叮囑她作嫁人婦應該注意的種種事情。(斜槓青年創作體 提供)
戲劇

古調舊情,傳唱現代

評斜槓青年創作體《半島風聲 相放伴》

大多時候,歌曲調性並未刻意哀傷,而是顯得恬淡自然;藝師們的彈唱並沒有多餘的裝飾或高超的技巧,嗓音渾厚且純粹,散發出一股平實且堅毅的日常感,在在強化了劇中的、這群人的也是時代的生活感,彷彿訴說著在這半島上每人的常態,泰然中帶有滄桑。因此,當傷感時刻一出現,表面上情緒隔了一層,卻讓感嘆走得更加深入人心。

大多時候,歌曲調性並未刻意哀傷,而是顯得恬淡自然;藝師們的彈唱並沒有多餘的裝飾或高超的技巧,嗓音渾厚且純粹,散發出一股平實且堅毅的日常感,在在強化了劇中的、這群人的也是時代的生活感,彷彿訴說著在這半島上每人的常態,泰然中帶有滄桑。因此,當傷感時刻一出現,表面上情緒隔了一層,卻讓感嘆走得更加深入人心。

斜槓青年創作體《半島風聲 相放伴》

10/24  台北 花博公園舞蝶館

由斜槓青年創作體和台南人劇團共同製作演出的《半島風聲 相放伴》,描繪恆春半島的古早生活風情,帶出種種關於人、生活與時代的百感千愁,並以多首古調新唱的恆春民謠串織其中,由透過專業劇場演員、青年素人演員,以及廿多位的民謠藝師來共同演繹。整個製作不僅結合傳統與現代,也融合戲劇情節、傳統音樂、說唱藝術和現場敘事,穿梭於虛構與真實之間,而且溫情中帶有力量,懷舊中不乏現代省思,是一齣聽覺感染力強烈的現場展演,也是一個著重文化傳承、以文化推廣為導向的成功案例。

訴說著這半島上每人的常態

劇情聚焦於刻畫恆春半島的古早生活,以及描述當時女性成長、婚前與婚後的種種心路歷程。全劇以一家半島冊店為起點,這家文具行賣書又兼賣生活必需品,串接了許多來來去去的在地人生活百態。戲一開場,即透過流暢的調度,呈現出該地居民互動頻繁、往來不斷的生活印象,並透過演員對觀眾的直接陳述,消弭了舞台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多了幾許親切感。不過,全劇發展下來,並未有過於劇情性的轉折,許多篇幅用於打造種種生活景象,結合恆春文化與角色狀態。例如,劇中兩位少女阿春、阿滿上場不久,就對於「最好喝的青草茶是在滿州還是恆春」各持己見,以這段瑣碎而逗趣的爭吵成了角色的開場白。

這些劇情橋段,除了虛構的故事之外,部分取材自在台上那些年過七旬的藝師們,實際的過往成長點滴。就一般戲劇的角度來看,或許劇情濃度不高,衝突不夠,且角色發展未盡完整。但另一方面,演出內容時而經由演員重新演繹,時而是藝師們以隻字片語穿插回應的方式,親自實地參與演出,誠懇而自然,為戲增添了許多溫度和分量,使得整個作品並不止於復刻回憶或表現特殊的文化印象,同時也形成了真實與虛構雙重對照的趣味。

音樂風格以古調民謠為基,有的加以改編;樂器以月琴為主,並融入現代配器,在古味中可見新意。就歌曲敘事的角度來看,並無過於繁複的敘事技巧,多是角色解憂抒懷、說書評述,或者串場之用。大多時候,歌曲調性並未刻意哀傷,而是顯得恬淡自然;藝師們的彈唱並沒有多餘的裝飾或高超的技巧,嗓音渾厚且純粹,散發出一股平實且堅毅的日常感,在在強化了劇中的、這群人的也是時代的生活感,彷彿訴說著在這半島上每人的常態,泰然中帶有滄桑。因此,當傷感時刻一出現,表面上情緒隔了一層,卻讓感嘆走得更加深入人心。例如,當少女出嫁時,藝師們對少女唱出了〈告別的牛母伴〉一曲,分別叮囑她作嫁人婦應該注意的種種事情。同時,藝師們像是在回顧年輕時候的自己,對其曾有的徬徨給予支持與關愛,也像是種對生命的和解,彷彿在傾訴著亙古不變的老生常談:「不管一路上怎樣起起落落,最後總會走過來的。」正是這種宿命感,這種對於生活與生命的超然,讓此戲更有餘韻,並未完全耽溺於懷舊感傷。

打破裡外框架的環境劇場展演

演出座落於圓山花博公園舞蝶館,偌大的戶外劇場沒有完全隔絕外面熙來攘往的雜音,飛機聲、人聲、車聲等真實聲響與演出同步進行,撞入了演出之中,形成了干擾。有趣的是,此般干擾,一方面讓觀戲的儀式變得隨性而輕鬆,某種程度上就像在看野台戲一樣,反而拉近了舞台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形成了台上與台下的生活感之間的接點,讓整場展演並不止於一部發揚傳統、鼓吹傳承的宣教劇,或是視聽效果強烈、懷舊之情滿溢的說唱劇,亦是一齣融合現場元素、打破裡外框架的環境劇場展演。

 

文字|吳政翰 戲劇構作、台大戲劇系兼任講師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