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芭蕾舞團2011年《胡桃鉗》劇照。(西部芭蕾舞團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告別扮黃臉——反思芭蕾中的刻板印象(下)

專訪陳肇中(Phil Chan)談亞洲人在芭蕾世界的角色

時代變遷與人權正義的發展,浮現出許多藝術經典的內容中,過時的種族偏見、性別歧視、殖民主義、奴隸制度等問題。繼歌劇《奧賽羅》、《阿依達》扮黑臉,喜歌劇《日本天皇》(The Mikado)扮黃臉等相繼成為爭議的話題後,這股思潮也在芭蕾舞界湧現。傳統每逢耶誕節上演的芭蕾舞劇《胡桃鉗》,第二幕甜點王國中登場的象徵「茶」的「中國之舞」,暴露出芭蕾中的亞洲人刻板印象。

近年來美國的「告別扮黃臉」(Final Bow for Yellowface)計畫,積極推廣消弭芭蕾中的種族偏見。發起人陳肇中(Phil Chan)接受筆者視訊專訪,談論如何將古典芭蕾中不當的文化挪用,轉化為多元包容的變革契機,並期待為亞洲舞者爭取表現空間,豐富當代芭蕾的創新能量。

時代變遷與人權正義的發展,浮現出許多藝術經典的內容中,過時的種族偏見、性別歧視、殖民主義、奴隸制度等問題。繼歌劇《奧賽羅》、《阿依達》扮黑臉,喜歌劇《日本天皇》(The Mikado)扮黃臉等相繼成為爭議的話題後,這股思潮也在芭蕾舞界湧現。傳統每逢耶誕節上演的芭蕾舞劇《胡桃鉗》,第二幕甜點王國中登場的象徵「茶」的「中國之舞」,暴露出芭蕾中的亞洲人刻板印象。

近年來美國的「告別扮黃臉」(Final Bow for Yellowface)計畫,積極推廣消弭芭蕾中的種族偏見。發起人陳肇中(Phil Chan)接受筆者視訊專訪,談論如何將古典芭蕾中不當的文化挪用,轉化為多元包容的變革契機,並期待為亞洲舞者爭取表現空間,豐富當代芭蕾的創新能量。

當藝術經典與現代價值觀背道而馳

當傳統與這個多種族中心背道而馳時,要如何保持傳統?陳肇中再舉《舞姬》為例:「《舞姬》無疑是經典傑作。音樂令人驚嘆,編舞體現出音樂性和結構的推展,〈陰影王國〉段落非常出色。因此作為一名舞者,跳這些舞作很重要,而作為一名編舞,置身這些作品之中工作也很重要。因為我們必須看到從哪裡來,才能知道未來如何前進。但如果只因其中的種族偏見就不再跳《舞姬》,損失就太大了。所以我認為問題不能這麼解決。」

陳肇中聯手舞蹈與音樂學者道格.富靈頓(Doug Fullington),以及太平洋西北芭蕾舞團首席芭蕾伶娜卡拉.科比斯(Carla Körbes),將在2023 年春季推出另一個版本的《舞姬》。他們回歸記錄於1900年的史帝龐諾夫舞譜(Stepanov Notation),保留佩季帕的原始編舞,但將場景搬到1920到1930年代電影製作的黃金時代,講述牛仔電影拍攝過程的三角戀情。

過去美國的哈林舞蹈劇場(Dance Theater Harlem)膾炙人口的翻案之作《克里奧爾吉賽爾》(Creole Giselle)將吉賽兒的時空移到1840年的路易西安納州,歐洲中心的作品變成以黑人為中心。2018年昆士蘭芭蕾的葛瑞格.霍斯曼(Greg Horsman)也曾將《舞姬》的場景改至印度起義前夕的喜馬拉雅南麓的王侯國,融入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殖民歷史。

涉及後宮選妃和奴隸制度的舞劇《海盜》(Le Corsaire),也是被視為有問題的作品之一。「想像到ABT(美國芭蕾劇場)看到第一個黑人首席芭蕾伶娜米斯蒂.柯普蘭演繹快樂的女奴,會是如何難以忍受。」陳肇中再獻一計,讓《海盜》遠離土耳其後宮,變成大西洋海灘海盜灣賭場的海洋小姐選美比賽,並由女性反串好色的帕夏一角,嘲諷性別歧視。

不斷變化演進的芭蕾史

「我們努力讓多種族中心的芭蕾保持活力。歐洲中心的格局有限,多種族包括每個人,難道我們不希望芭蕾變得格局更大嗎?只要我們能考慮改變。」陳肇中追溯舞蹈史,列舉從18世紀將芭蕾從歌劇中獨立出來的諾維爾(Jean-Georges Noverre),到20世紀的佛金(Michel Fokine)讓男舞者擺脫站在女舞者身後扶舉的角色,芭蕾也精鍊成20分鐘。

「看看歷史,芭蕾舞的歷史就是變化。原來黑天鵝的芭蕾舞裙是紅色的,然後是黃色的,然後有人說讓我們把它變成黑色與白色,讓我們讓同一個芭蕾舞演員來做這兩個部分。因此,曾經的創新如今已成為傳統。西薇.姬蘭把腿高舉到耳朵旁邊,如果我們願意讓這種改變發生,那麼為什麼我們不能改變其他的事情呢?因為芭蕾總是在變化。回到路易十四?我們不再那樣跳舞了。我們一直在變。我們需要適應變化。」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