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台劇電影《老夫婦的故事》海報。(藝術殿堂Seoul Arts Center 提供)
首爾

嘗試「舞台劇電影」 盼藉大螢幕擺脫陰霾

疫情為這個世界帶來的種種影響和改變,彷彿是一道做不完的習題,人們在尋找病毒解方的同時,各行各業也持續摸索適應新生活型態的生存方式。在韓國,表演藝術工作者正透過經驗回溯、技術開發與人才養成,試圖開創一個得以因應公演生態巨變,適合長期經營的表演藝術新體裁,近日於院線上映的《老夫婦的故事(늙은 부부이야기)》,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疫情為這個世界帶來的種種影響和改變,彷彿是一道做不完的習題,人們在尋找病毒解方的同時,各行各業也持續摸索適應新生活型態的生存方式。在韓國,表演藝術工作者正透過經驗回溯、技術開發與人才養成,試圖開創一個得以因應公演生態巨變,適合長期經營的表演藝術新體裁,近日於院線上映的《老夫婦的故事(늙은 부부이야기)》,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老夫婦的故事》是韓國綜合文化藝術空間「藝術殿堂(Seoul Arts Center,SAC)」首度製作的「舞台劇電影」(Stage Movie),雖是初次嘗試,背後其實累積了多年基本功力。「藝術殿堂」作為常態性節目最密集的場館之一,自二○一三年起,館方啟動了名為「SAC On Screen」的計畫,投入影音記錄硬體與人力資源,針對多部古典音樂、舞台劇及音樂劇作品,在演出現場執行多次攝影及錄音工作,再以混合編輯方式製作影音成品,送往軍中、地方文化中心、偏鄉學校與海外文化院(註)等地播映。「SAC On Screen」的製作初衷,原是為了讓地處偏遠、缺乏藝文資源的地區民眾有更多機會接觸經典音樂及戲劇作品,同時也兼具向國外推廣韓國原創表演藝術節目的宣傳用途。今年在全球疫情持續蔓延之下,面對數不清的節目取消與慘澹的劇場票房,「SAC On Screen」團隊開始嘗試將觸角延伸至電影圈,以《老夫婦的故事》為出發點,挑戰混合舞台劇與電影語法的新體裁。

搬上大螢幕的舞台劇

《老夫婦的故事》去年曾於「藝術殿堂」登台演出,劇情圍繞著一對性格迥異的夫妻,透過兩人大量的對白勾勒出一部「黃昏羅曼史」。揉合電影拍攝手法的新版《老夫婦的故事》比照過去「SAC On Screen」的混剪製作模式,在有觀眾的情況下進行現場拍攝,並安排無觀眾場次,於劇場內進行近距離拍攝;此外,劇組也走出戶外取景,讓劇中兩位主角的生活背景更加具象化;在鏡頭語言方面,由於主角之間的對話甚多,演員的特寫畫面多集中在面部表情的呈現,相較於在劇場觀賞的舞台劇,觀眾可以更清楚地觀察演員的演技細節,這是舞台劇和「舞台劇電影」在觀賞感受上最大的不同。

飾演本劇男主角朴東晚(音譯)的資深演員金明坤(김명곤)曾任韓國文化觀光部部長,在劇場和公部門都擁有豐富的經歷,對於參與《老夫婦的故事》的演出,他認為是個新鮮的嘗試,但團隊在執行面上仍有不足之處。金明坤指出,劇場界普遍對影像缺乏專業知識,電影工作者同時也對表演藝術的理解不足,兩種截然不同的體裁相遇,在衝突中固然產生了趣味與的正向交流,但從實務面來看,仍有些合作上的遺憾。

舞台劇電影的前景與挑戰

《老夫婦的故事》的舞台劇電影版本,製作歷時七個月,公演影像化工作共斥資一億兩千萬韓元(約新台幣三百萬元),八月中旬於韓國連鎖電影院上映,而這也是迎向後疫情時代的挑戰課題之一 ——當人們逐漸習慣收看免費的線上直播節目,如何讓觀眾心甘情願掏出腰包,到電影院觀賞搬上大銀幕的舞台劇節目。對此,「藝術殿堂」館長柳寅澤(유인택)表示「我認為大型公共場館應該率先接下這份挑戰,提高公演影像化的製作水準,並持續培養專業影音製作人才。對於一些收益較低,且不受政府補助青睞的冷門舞台劇作品來說,透過與電影的體裁結合,或許可以創造出新的營收模式,值得嘗試並繼續觀察其發展。」

註:韓國政府於全世界27個國家設有共32個韓國文化院(한국문화원,Korean Cultural Center),由文化體育觀光部負責管轄,主要業務為對外推廣韓國文化內容產業,開設韓語及韓國文化體驗課程,以及強化與駐地的雙向文化交流。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