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揮家奧科.卡姆(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提供)
TSO精選 TSO Choice 奧科.卡姆與鮑里斯.貝爾金 西貝流士權威演繹芬蘭經典

「純粹西貝流士」 跨時空飛入千湖之國

適逢西貝流士逝世六十周年,在時序入秋之際,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特意推出來自千湖之國芬蘭的經典樂章——「純粹西貝流士」音樂會邀來詮釋作曲家西貝流士作品的兩位好手:指揮家奧科.卡姆與小提琴家鮑里斯.貝爾金,兩人自一九七○至八○年代以來,就是公認的西貝流士錄音權威,此次將帶來全場西貝流士代表作,讓台北樂迷乘著樂音飛越海洋,領略北國廣袤大地的豐沛景致與浪漫歌詠。

適逢西貝流士逝世六十周年,在時序入秋之際,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特意推出來自千湖之國芬蘭的經典樂章——「純粹西貝流士」音樂會邀來詮釋作曲家西貝流士作品的兩位好手:指揮家奧科.卡姆與小提琴家鮑里斯.貝爾金,兩人自一九七○至八○年代以來,就是公認的西貝流士錄音權威,此次將帶來全場西貝流士代表作,讓台北樂迷乘著樂音飛越海洋,領略北國廣袤大地的豐沛景致與浪漫歌詠。

【TSO名家精選】純粹西貝流士

【時間】10/1  14:30

【地點】台北 國家音樂廳

【演出者】

指揮奧科卡姆

小提琴鮑里斯貝爾金

【曲目】

西貝流士:《鶴之情景》,作品44/2

西貝流士: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47

西貝流士:E小調第一號交響曲,作品39

【INFO】  02-2578-6731

黑膠唱片時代的龍頭:德意志留聲機(DG),在一九七○年,規劃了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錄音:卡拉揚錄了第四到第七號,而當時剛獲卡拉揚指揮大獎的奧科.卡姆(Okko Kamu,1946-),在受推薦後,接下重責大任,指揮柏林愛樂錄了第二號,第一和第三號則與赫爾辛基廣播交響樂團合作。因受到熱烈好評,一九八○年後,又再錄製同曲目專輯;而當時同樣獲得蘇聯國際小提琴大賽的鮑里斯.貝爾金(Boris Belkin,1948-)也正嶄露頭角,兩人雙雙成為西貝流士錄音權威。四十年後的今天,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純粹西貝流士」這場音樂會,能讓樂迷現場重溫七○年代唱片懷舊風華,飛越絢麗台北與靜謐芬蘭間,探索在西貝流士多元的生涯中,何謂純粹?卡姆和貝爾金將幫聽眾淬煉出,芬蘭水、土、森林所滋養蘊發的藝術思路。

以音樂塑造芬蘭文化認同

西貝流士(Jean Sibelius,1865-1957)是一位從「後浪漫」走到「現代」(Moderne)的芬蘭作曲家,他從小在瑞典文為母語的家庭成長,源自少數的芬蘭瑞典語民族,住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近郊。赫爾辛基僅在四百公里的聖彼得堡外,在作為俄皇領地的那個年代(1863-1917),西貝流士的音樂語言塑造了文化芬蘭,並凝聚成強大的芬蘭文化認同。西貝流士和布梭尼(F. Busoni)、理查.史特勞斯(R. Strauss)生於同一時代,一八八八年結識當時任教於赫爾辛基音樂院的布梭尼,終其一生,布梭尼成為影響他文化品味與其藝術生涯發展的關鍵人物之一。一八八九年西貝流士至求學柏林,並轉往維也納,身受布魯克納啟發,一九○五年理查.史特勞斯於柏林首演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並稱讚:「在由孟德爾頌和舒曼創造的協奏曲形式中,我不曾見比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更有創意、巧妙、令人振奮的作品。」

近七分鐘長的小品〈灰鶴情景〉,是劇樂(註)《死亡》Kuolema(1904)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悲涼圓舞曲Valse Triste〉中,並置的「夢境」與「現實」,描述一位寡母在臨終前,憶起年輕時與亡夫的舞會,代表著當時關注的「夢的議題」。第二部分〈灰鶴情景〉放入名為《死亡》的劇樂中,除「數大便是美」的自然寫意外,或許亦有類似中國文化中「駕鶴西歸」的寓意,有種人生圓滿修練後,溘然長逝的瀟灑。牠高亢的鳴叫,有鮮明重音在後的特色,重複著短長、短長的嘹亮。西貝流士精研馬勒的聲響技巧後,也精確地突顯強大的高音聲部,選擇透過絃樂悠長的抒情為背景,用豎笛分部,誇大來詮釋灰鶴或死亡的聲響意圖。

高難度炫技樂章要求精準詮釋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起草於一九○三年,鑒於首演之後,兩年間沒再被演出,作曲家為此感到失落,也著手進行修改,包括:三個樂章長度的大幅刪減、更改掉許多獨奏炫技、並將第一樂章速度重寫,新的版本於一九○五完成,由理查.史特勞斯首演。如同孟德爾頌的範例,西貝流士也以小提琴獨奏,直接開展此協奏曲主題;第一樂章的裝飾奏是結構上必要的段落,無法由演奏者自由更動,而且在炫技素材上,跳脫主題元素;第二慢板樂章在降B大調上,刻劃出心靈荒原,呼應著貝多芬慢板的淒絕高雅;發展部的尾聲也有裝飾奏,並導入再現。第三樂章D大調,則相對蠢蠢欲動:附點節奏、驚心動魄、高專注力的炫技要求、似波蘭舞曲般的輪旋曲,呈現出邪魔性格,作曲家自己則詮釋成「骷髏之舞」(danse macabre)。

e小調第一號交響曲》(1898-1899)含四個樂章,於一九○○年參加巴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作曲家在世時,已有交響專輯錄音版本,作曲家也對不同現場演出,留下個人意見,特別還在一九四三年,出版了他對速度的明確定義,為整首不同樂章間的差異性,提供具體的節拍器數值參考:「行板,但不要太多」(Andante, ma non troppo)二分音符=48。」「行板 但不要太緩」(Andante〔ma non troppo lento〕)二分音符=54。」「行板上下」(Meno antande)四分音符=108。」顯示他對詮釋精準的要求,勢必得由熟稔背景的音樂家如奧科.卡姆,才稱得上能將西貝流士的樂響忠於原味。

十月正值歐洲豐收秋季,轉涼的天氣,更適合靜心於藝術思考,此時也是灰鶴從千湖國遷徙經北台灣宜蘭、金山濕地的時節,台北觀眾搭上兩大樂界權威的羽翼,成為返往芬蘭最短、又最直接的路徑。適逢西貝流士逝世六十周年,由首屈一指的西貝流士指揮與獨奏家,帶領都會觀眾,更貼近大自然音樂靈感的源頭,聽出娓娓道來西貝流士的種種:充滿熱情、寬闊翱翔、浪漫歌詠。

註:「話劇劇場中使用的音樂」解釋劇樂( Schauspielmusik ),泛指伴隨著話劇戲劇演出之音樂。(羅基敏)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