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同在一起》是一齣具生活感的小品輕喜劇。(春河劇團 提供)
焦點專題(二) Focus 家的反思與想像╱即將上場

家人共處一室,卻看不見彼此?

春河劇團《當我們同在一起》

或許這已經是台灣許多家庭的常態:明明一家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卻是靠手機打字互相溝通,直到有一天停電了、網路壞了,大家才會聚在一起聊天,才終於知道彼此的真正近況……這就是春河劇團新作《當我們同在一起》的故事設定,編創團隊蒐羅大家能投射及對應的角色背景,利用積木的組合概念,處理多且雜的場景更迭,以打造極具生活感的小品輕喜劇。

或許這已經是台灣許多家庭的常態:明明一家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卻是靠手機打字互相溝通,直到有一天停電了、網路壞了,大家才會聚在一起聊天,才終於知道彼此的真正近況……這就是春河劇團新作《當我們同在一起》的故事設定,編創團隊蒐羅大家能投射及對應的角色背景,利用積木的組合概念,處理多且雜的場景更迭,以打造極具生活感的小品輕喜劇。

春河劇團《當我們同在一起》

5/4~5  14:30   5/4  19:30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

6/1  19:30  

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7/13  14:30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

INFO  02-23771116

春河劇團即將推出的《當我們同在一起》,創作始於郎祖筠在訪談時聽到的真實故事——各自忙碌的一家人,回家像回民宿,明明在同一屋簷下,卻得靠手機打字彼此溝通;直到某個停電的夏夜,大家放下手邊事、跑去陽台避暑,才知道彼此最近忙啥、焦慮啥、煩惱啥。郎祖筠從此概念發想,一對夫妻,唸大學的哥哥和讀高中的妹妹,同住的奶奶,常見的現代台灣家庭成員,各有各的煩惱。爸爸在思慮是否中年轉職,媽媽掛念子女身體健康、課業順利,年輕孩子為愛苦惱,奶奶不常說話卻默默把一切看在眼裡。當家人把彼此的存在視作理所當然,總用手機擋在彼此臉龐之間,突然必須坦誠以對或發生什麼事?

怕家人擔心不說反而愈嚴重

編創團隊先寫企劃,投了公視的人生劇展拍片,現在則再改編為舞台劇演出,呈現都會一家五口、跨三代的家庭溫馨喜劇。設定角色以追求觀眾最大共鳴為主,盡量蒐羅大家能投射及對應的角色背景,打造極具生活感的小品輕喜劇。由於改編自影視作品,編創團隊利用積木的組合概念,去處理多且雜的場景更迭,也類似手機同時開啟許多通訊軟體的對話框形式,「即便家人在同一屋簷下,但每個人都看著各自的視窗,電腦、手機、平板、電視……停電,反而讓大家有機會把裂解的感情拼回原狀。」導演韋以丞認為人們有時認為愈親密的人愈不該說重要的事,其實雙方的出發點都是不希望對方擔心,但愈不趁早說明白,結果通常愈慘重。

郎祖筠的母親精於數理,但求學時的郎祖筠卻對數理科目沒輒。郎媽覺得女兒怎能比不上自己,送女兒去補習班,郎祖筠卻在某次上課前假扮媽媽的嗓音打電話請假,實則跑去同學家做功課。隔天補習班通知郎媽,等半夜大家睡了,她才把郎祖筠從床上挖起來,問她翹課是不是跑去吸毒?「妳現在眼神那麼渙散,是不是因為吸毒?」媽媽劈頭就這麼問,郎祖筠也只能無奈地說:「不是啊,大半夜被挖起來,誰眼神不會渙散!」這齣戲裡的孩子因緣際會被送進警局,但其實背後出發點很單純,只是想買賣遊戲點數幫同學一個忙而已,「很多孩子為了錢或同儕壓力,去從事某些在父母眼裡不可理喻的活動,父母在無可奈何之下說出了具有傷害性的話,讓親子關係從此漸行漸遠。」

現代家庭需要「停電」時刻

導演韋以丞認為現代家庭的確需要一些「停電」的時刻,「很多時候我們開著燈卻看不見對方,在黑暗中吃飯反而成了花錢才能體會的娛樂消遣。」關掉螢幕,放下手機,好好了解家庭成員們各自在忙什麼、想什麼,以免事件發生時不知所措只好先罵再說,「這是最糟糕的,因為通常罵了之後都沒有機會『再說』,而是從此不說。」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