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拒劇團《明白歌》(唐健哲 攝 再拒劇團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差事劇團與再拒劇團的關懷及實踐

回應土地與社會 堅守創作意識與批判精神

該以怎樣的形式回應我們所在的這片土地,連結社會,同時又讓議題演出好看,與創作者的養成脈絡與美學想像高度相關。「差事劇團」與「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逾20年的實踐,雖同樣是長期藉由劇場回應社會現象的劇團,卻有全然不同的創作路徑與嘗試方向。劇場抵達的社會的形式多元,議題、地方、參與都是可選擇的元素,然重要仍是回到創作者自身關心什麼、想說什麼,因著動機,自然會找到述說的方法。

該以怎樣的形式回應我們所在的這片土地,連結社會,同時又讓議題演出好看,與創作者的養成脈絡與美學想像高度相關。「差事劇團」與「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逾20年的實踐,雖同樣是長期藉由劇場回應社會現象的劇團,卻有全然不同的創作路徑與嘗試方向。劇場抵達的社會的形式多元,議題、地方、參與都是可選擇的元素,然重要仍是回到創作者自身關心什麼、想說什麼,因著動機,自然會找到述說的方法。

簡莉穎以〈焦慮「政治正確戲劇」究竟是在焦慮什麼〉(註)提醒回到創作的原點,思考對藝術的想像與產業結構。她提出好的創作當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從個人經驗照見整體結構,另一就是社會議題與展演美學的平衡,才能讓作品好看,引起共鳴與討論。

然而,該以怎樣的形式回應我們所在的這片土地,連結社會,同時又讓議題演出好看,則與創作者的養成脈絡與美學想像高度相關。就此,鍾喬創立的「差事劇團」與黃思農創立的「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簡稱再拒劇團)兩者逾20年的實踐或可為參照,其雖同樣是長期藉由劇場回應社會現象的劇團,卻有全然不同的創作路徑與嘗試方向。

與民眾一起,和土地共鳴——差事劇團

1996年成立的差事劇團,承襲著1980年代《人間》雜誌的左派視角與社會關懷,歷年作品高度回應當時的社會處境與土地議題,作為與民眾在一起的劇場——民眾劇場。差事劇團的民眾劇場也以兩條路線進行著,一是承襲韓國民眾劇場與日本帳篷劇的表演美學,融合鍾喬的詩化而為自已的魔幻寫實,以其風格轉化藉由歷史考察、研讀與田調所得的現實。具有左翼視野的差事劇團,也以自己獨到的方式工作白色恐怖主題,從成團前的報告劇《秋祭》、《槍擊紅色青春》(1994)、到《人間男女──幌馬車變奏曲》(2016)、《戲中壁》(2020),另也與王瑋廉導演合作《范天寒和他的弟兄們》(2018/2020),以另一視野看待被噤聲的1950年代歷史。

另一條路線則揉合菲律賓教育劇場與巴西被壓迫者劇場的方法,以工作坊形式出發,找尋民眾的語彙,試圖現形真實和民眾一起創作。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即是921大地震後,差事劇團進入台中石岡,與當地受災戶的媽媽們以劇場的方式進行療癒與重建工作,成立「石岡媽媽劇團」,在長期的合作歷程中共同看見客家村的婦女處境。這群媽媽如今已成為阿嬤,然今年20歲的石岡媽媽劇團仍成長著,與其生活的土地緊密相連。

兩條路線亦有交集之時,如2014年底與彰化縣大城鄉台西村居民合作,談六輕污染危害的《南風》「證言劇場」後,又以類帳篷美學創作《女媧變身》(2015),並於2016將兩個作品皆帶回在地策劃「台西村的故事——返鄉的進擊」兩日展演。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