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雲劇場」創辦人李浩鋒、葉偉良與「雲劇場台灣」的吳維緯。(雲劇場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幕啟雲端,朝世界出發!

從馬來西亞到台灣的「雲劇場」

由馬來西亞劇場人葉偉良和李浩鋒創立的「雲劇場」,雖是疫情下劇場求生的產物,但這個從購票到演出的一站式平台系統,也吸引了許多單位加入使用,累積出口碑與聲量,也吸引到台灣劇場人吳維緯參與合作,打造出「雲劇場台灣」, 7月中的「全球泛華讀劇節」在此上線,吸引了大量超乎原本觀眾群的關注。這樣的線上展演「劇場空間」,是透過怎樣的機制與設計吸引觀者目光?透過這個平台,是否能超越地域、讓讓更多國際觀眾看見在地的創作精采?

由馬來西亞劇場人葉偉良和李浩鋒創立的「雲劇場」,雖是疫情下劇場求生的產物,但這個從購票到演出的一站式平台系統,也吸引了許多單位加入使用,累積出口碑與聲量,也吸引到台灣劇場人吳維緯參與合作,打造出「雲劇場台灣」, 7月中的「全球泛華讀劇節」在此上線,吸引了大量超乎原本觀眾群的關注。這樣的線上展演「劇場空間」,是透過怎樣的機制與設計吸引觀者目光?透過這個平台,是否能超越地域、讓讓更多國際觀眾看見在地的創作精采?

「因為疫情關係」成為招呼語的這兩年,台灣表演藝術因抗疫有成而讓實體演出的生命力延續多時,另一方面卻也因線上媒介轉向的時差課題一度引起熱議。雖然線上表演在世紀瘟疫之前已然存在,但仍無法否認病毒讓我們更迫切面對網路時代的劇變。伴隨著第5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讀劇藝術節的線上演出,「雲劇場台灣」順利開幕並穫熱烈回響;多達16個國家、2,300位觀眾報到、1,000多名觀眾同時上線觀賞。對讀劇而言,這數據都是超越過往任何實體演出的。原為馬來西亞品牌的「雲劇場」來到台灣,除了人人口中的「線上演出」,究竟還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因為疫情」與「非關疫情」的雲劇場

「雲劇場」(Cloud Theatre)因馬來西亞於2020年行動管制令下應運而生,立意無非是為了在劇場封閉期間得以讓表演創作持續滾動,劇場人也在頹萎中得以創造收入。聯合創辦人葉偉良和李浩鋒從平台構想到上線不足一個月,推出這個從購票到演出的一站式平台系統。葉偉良將曾公演過的劇作《老鳥》製作成影像版,而李浩鋒則專注於後台的技術研發與整合。回想創始初期的手忙腳亂,他們不諱言過去因為安逸於實體劇場的工作模式,轉而面對嶄新媒介的困惑;但以有限的資源打造出無限的發揮,所幸都是貫徹始終的劇場職人精神。一年多來除了劇團創作,也吸引了國內外藝術節、院校發表、公家機關等各式單位陸續加入使用雲劇場的行列,逐漸累積出口碑與聲量。

與此同時,台灣這邊舞台紅幕照常升起,但吳維緯因須跨國教學,早已跟各種線上模式斡旋良久。意識到線上媒介絕非疫情下的替代品,國外早已視之為表演新方法並發展多時。在不停尋求線上展演方法的路上,因緣際會結識雲劇場夥伴,一拍即合後開始「搬磚」,從規劃架設、界面翻譯都親力親為,終於促成了「雲劇場台灣」的誕生。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