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年展學院 2017年入選作品《同船渡》。(威尼斯雙年展 提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引入年輕活水 與國際樂壇動態緊密相扣

2017威尼斯雙年展當代音樂節

去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當代音樂節(Biennale Musica 2017)於九月底至十月上旬舉行,現任音樂節藝術總監伊凡.菲德烈以年度主題「東方!」邀請中國、日本、韓國及亞裔作曲家,並以史托克豪森的Inori作為開幕演出,而這次的「金獅—終身成就獎」得主是中國作曲家譚盾,他也是該節金獅獎首位亞洲得主。在節目策畫上,菲德烈讓當代音樂節因透過展演青年世代的作品而緊密與國際樂壇動態相扣,更在引進國際節目的同時,也為義大利新世代引進活水與刺激。

去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當代音樂節(Biennale Musica 2017)於九月底至十月上旬舉行,現任音樂節藝術總監伊凡.菲德烈以年度主題「東方!」邀請中國、日本、韓國及亞裔作曲家,並以史托克豪森的Inori作為開幕演出,而這次的「金獅—終身成就獎」得主是中國作曲家譚盾,他也是該節金獅獎首位亞洲得主。在節目策畫上,菲德烈讓當代音樂節因透過展演青年世代的作品而緊密與國際樂壇動態相扣,更在引進國際節目的同時,也為義大利新世代引進活水與刺激。

全球矚目的「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起源自一八九五年的國際藝術展會,一九三○年起,轉型為包涵視覺藝術、現代音樂、電影、戲劇、舞蹈與建築等各類藝術領域的藝術節。然而這些藝術類別並非一次到位,而是逐年加入,尤其中途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一九三○年起即有當代音樂節、一九三二年威尼斯影展上路、一九三四年加入戲劇節,但一直到一九八○才有建築雙年展,舞蹈節則遲至一九九九年才出現。兩年一次的藝術雙年展,至今已完成第五十七屆,而自一九三七年起舉行的當代音樂節,則已是第六十一屆,許多知名作曲家如斯特拉溫斯基(I. Stravinsky)、浦羅柯菲夫(S. Prokofiev)、布瑞頓(B. Britten)等人都曾在威尼斯雙年展現代音樂節中世界首演作品。

節目策畫令人驚豔  培力新世代不遺餘力

雙年展由現任總裁保羅.巴拉塔(Paolo Baratta)帶領的營運團隊與各類藝術的藝術總監暨策展人、支援藝術總監的各類藝術行政團隊,共同組成各司其職同時縝密橫向連結的龐大藝術節結構。現任的音樂節藝術總監伊凡.菲德烈(Ivan Fedele,1953-)自二○一二年起為雙年展所延攬,負責掌舵威尼斯現代音樂節,首次任期為五年,亦即至二○一六年,後又延長任期至二○一九年。作為戰後新世代的作曲家,菲德烈活躍於歐洲的藝術音樂產業鏈,創作、教學、藝術行政、策展等多方並進,這讓他獲獎無數,包括二○○○年法國文化部授予藝術文化騎士勳章(Chevalier de l’Ordre des Lettres et de Arts)以及二○一六年「奧圖.奧內格」(Arthur Honegger)大獎。 擁有悠久歷史的威尼斯雙年展現代音樂節,自菲德烈接掌之後,才真正在義大利的宏偉歷史與威尼斯雙年展的名氣之下,開展新氣象,成為一個兼具傳承與創新、經典與趣味的當代音樂節。上任五年來,菲德烈以年度主題為策劃核心、以連結威尼斯雙年展和國際樂壇的結構,每年都有令人驚豔的節目內容。

首先是青年音樂家培育計畫「雙年展學院—音樂類」(Biennale College Musica),青年藝術家的展演培力是威尼斯雙年展相當重要的項目,旗下各藝術節策展人皆針對這個項目,設計培育青年藝術家的內容。音樂類除二○一五年以大型室內樂團形式、訓練廿三位演奏者之外,其餘每年皆以室內歌劇、音樂劇的類型,自全球徵選受訓作曲家及參與演出的演奏者。受訓期間,由音樂節提供相關領域的大師給予協助,是一個全年性的,連結創作者、演奏者與演出製作技術等的工作坊,每年獲選的作品,將由音樂節經費支持,於音樂節正式演出呈現。

二○一七年入選的三位青年作曲家與作品,分別為來自德國的于伯納(Ole Hübner,1993-),其作品《,精細的配器讓這部作品呈現義大利歌劇傳統中,握能力與戲劇傳統的a83奧菲歐時光》Orpheus Moment以彩排實況、演員各自表述等,在經典名劇與當代聲響之中虛實交錯,音樂和文本的結構層次,使得整體節奏十分暢快。來自義大利的薩爾根帝(Raffaele Sargenti,1980-)具有豐富的音樂劇場經驗,《同船渡》La Stessa Barca充分利用整個演出場域,跨越舞台與觀眾席的界線,大氣的舞美設計和穿梭在觀眾席的演員,讓這部作品擁有歌舞劇現場的華麗氣派,同時卻讓闡述現實殘酷的冰冷,直逼觀眾。同樣來自義大利的馬利諾(Leonardo Marino),以詭譎暗黑的美感,讓《窒息》Apnea裡的文明與蠻荒之地,相互映照,精細的配器讓這部作品呈現義大利歌劇傳統中特有的優雅。整體來說,這三齣獨幕作品各自擁有設計團隊,從音樂到戲劇,藝術性與舞台技術的實踐,雖有成長的空間,但沒有青澀的實驗痕跡,可以看到歐洲新生代作曲家對音樂戲劇類作品的格局與掌握能力。而擔任現場演奏的Ex Novo Ensemble在Filippo Perocco帶領下,成為三部作品的最大助力。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歷年金獅獎得主

2010 沃爾夫岡.里姆(Wolfgang Rihm)

2011 比得.艾特福斯(Peter Eötvös)

2012 皮耶.布列茲(Pierre Boulez)

2013 索菲亞.古拜杜琳娜(Sofia Gubaidulina)

2014 史提夫.萊許(Steve Reich)

2015 喬治.阿貝爾吉斯(Georges Aperghis)

2016 薩爾瓦多.西亞里諾(Salvatore Sciarrino)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