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藝術節的舞蹈演出Puppets by Haptic Hide。(白沙羅藝術中心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多元多彩的活力藝景—馬來西亞/藝術節慶

從文化融爐裡 展現新美學

白沙羅藝術中心(DPAC)藝術節

由位於吉隆坡的白沙羅藝術中心所舉辦的白沙羅藝術中心藝術節,從二○一四年迄今舉辦了三屆,旨在讓本地與國外藝術家接軌,共同協力創作新作品,同時也展現本土性,讓在地團體藉由此平台呈現他們的匠心製作。從首屆活動從本地娘惹文化啟航,到第二屆在表演場館呈現環境演出,到去年的第三屆邀請更多國際藝術家到訪演出並舉辦工作坊,藝術節藉此一步一腳印地,發掘並開拓馬來西亞新美學。

由位於吉隆坡的白沙羅藝術中心所舉辦的白沙羅藝術中心藝術節,從二○一四年迄今舉辦了三屆,旨在讓本地與國外藝術家接軌,共同協力創作新作品,同時也展現本土性,讓在地團體藉由此平台呈現他們的匠心製作。從首屆活動從本地娘惹文化啟航,到第二屆在表演場館呈現環境演出,到去年的第三屆邀請更多國際藝術家到訪演出並舉辦工作坊,藝術節藉此一步一腳印地,發掘並開拓馬來西亞新美學。

「匯集」二字是白沙羅藝術中心藝術節(DPAC Arts Festival)的核心概念,也是一個讓國內外藝術家們集結在一起的動力。這是一個為藝術家設立,展現表演藝術的平台。藝術節旨在讓本地與國外藝術家接軌,共同協力創作新作品。觀眾也能藉此平台觀賞優秀的演出,另外,來自東南亞區域的觀眾,也能一覽演出的風采。「本土性」也是藝術節節目策劃主軸,本土演出團體能藉由此平台將他們的匠心製作呈現給觀眾。而這一切都是藝術節策展團隊在三次策展經驗裡,學習所得的結晶。

從本地娘惹文化啟航  逐步開展國際合作

「學習、實踐、欣賞」是DPAC藝術節的三大原則;極力學習如何將好節目帶給觀眾,並學以致用,實踐新概念,給觀眾一個新的藝術鑑賞體驗。通過帶動區域民眾參與藝術活動,藝術節也開始培養馬來西亞的文化人口,這是針對馬來西亞演出觀眾日趨萎縮的現象所作的對應策略。每年藝術節期間,策展團隊也極力觀察新觀眾的到來,了解他們如何得知演出消息,並策劃下一個開發新觀眾的方案。

至今,藝術節一共辦了三屆。二○一四年,首屆藝術節從本地娘惹文化啟航,製作了一系列有濃郁本地色彩的節目,除了呈現馬來西亞資深導演甄山水執導,由本地知名獨角戲演員蔡寶珠演出的《娘惹愛美麗》外,也在場館外設立了文創小園區,推廣馬來西亞的本土文化。

二○一六年,藝術節突破了之前的演出形式,用藝術中心獨特的環境來進行創作與演出。演出結合了影像、鑼鼓及裝置藝術,展現了許多藝術家的創意,呈現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表演。著名本地擊樂團體「手集團」就跨領域與法國十一位藝術家合作,突破其原本表演形式,創作了新穎的環境劇場作品《罌粟花》。

二○一七年,演出團隊陣容開始擴大,邀請了西班牙、台灣與德國的團體來馬來西亞演出。其中有來自台灣,獲廿八屆台灣金曲獎最佳專輯、最佳原住民歌手、最佳演唱錄音專輯三大獎項的桑布伊.椏幹。另外,在發展舞蹈的部分,藝術節也極力推廣本地與國外演出團體的交流,例如舉辦日本傳統舞蹈家日置あつし(Atsushi Heki)與本地當代舞蹈的工作坊。

今年,DPAC藝術節則計畫步入國際委託與共製,將邀請國外知名團隊與藝術家到馬來西亞創作與排練,並在藝術節裡首演作品。本地觀眾將不但受惠,馬國的中小型藝術團體也能藉此觀摩演出,從中學習。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