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風的緣故」一場是洛夫(圖)詩作當代聲樂作品專場音樂會,為詩人九十大壽而安排的獻禮。(目宿媒體 提供)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打造東方聲音詩景 台灣音樂創作的進行式

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

自二○一二年起開辦,曾邀請多位國際與國內著名作曲家、演奏家共襄盛舉的TINMF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將於十月下旬登場,推出七場音樂會,展現台灣作曲家美學風格、配器與聲音技法的特殊性,更有紀念意義的專場如台灣現代主義詩歌——詩人洛夫詩選歌樂創作、亞裔作曲大師尹伊桑百年冥誕紀念音樂會,及中國作曲家郭文景室內樂系列,開啟不同文化地域、時空背景之對話。

自二○一二年起開辦,曾邀請多位國際與國內著名作曲家、演奏家共襄盛舉的TINMF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將於十月下旬登場,推出七場音樂會,展現台灣作曲家美學風格、配器與聲音技法的特殊性,更有紀念意義的專場如台灣現代主義詩歌——詩人洛夫詩選歌樂創作、亞裔作曲大師尹伊桑百年冥誕紀念音樂會,及中國作曲家郭文景室內樂系列,開啟不同文化地域、時空背景之對話。

TINMF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

林慧寬琵琶獨奏會

10/18  19:30

「七年級之癢」青年新聲

10/19  19:30

現代音協委創首演作品

10/20  19:30

「因為風的緣故」

10/21  14:30

現代聲樂作品發表

10/22  14:30

尹伊桑紀念音樂會

10/22  19:30

擊炫之戲—郭文景專場

10/23  19:30

台北 國家演奏廳

INFO  02-77200288

上半年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臺灣國際音樂節精采落幕後,下半年將登場的則是由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所策劃的「TINMF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音樂節自二○一二年起開辦,歷屆曾邀請多位國際與國內著名作曲家、演奏家共襄盛舉,今年一共策劃了七場,除了展現台灣作曲家美學風格、配器與聲音技法的特殊性,如七年級新世代的音樂對譯、多元素材的委託創作新觀點、傳統樂曲技法及聲響形式組合上的突破,聚焦台灣現代音樂創作的特殊性外,更有別具紀念意義的專場,如台灣現代主義詩歌——詩人洛夫詩選歌樂創作、亞裔作曲大師尹伊桑百年冥誕紀念音樂會,以及中國作曲家郭文景室內樂系列,藉由現代音樂開啟不同文化地域、時空背景之對話。

傳統元素引領  探索新穎聲響

歷史文化匯聚的台灣,蘊含著豐沛的民間音樂,如地方說唱、客家戲曲等類型。這樣的素材也透過本土作曲家巧妙運用下,成為主要創作元素,以創新繁複的演奏技法拓展音域,賦予傳統樂器全新語彙。

如在這次音樂節的「琵琶新視野──林慧寬琵琶獨奏會」中,安排了擅長將傳統樂器音色立體化,刻畫詩意音景的作曲家董昭民、蔡凌蕙、李雅婷、林梅芳之作品外,同時也挑選中國作曲家秦文琛、陳怡的作品,藉著每位作曲家對琵琶不同的想法,衍伸出各種聲響樣貌,給予國樂器發展上更多可能性。

另外,在「發掘人聲新魅力——現代聲樂作品發表」中,作曲家探究了地方戲曲唱腔與傳統樂器間的關係,移轉植入於創作中,由詩詞入樂,以傳統樂器與人聲加乘組合全新創作,擦撞出兼具古典與當代的嶄新風格。

奠基西方技法  聆聽東方美學

「我的音樂並不是我創造的東西,而是在宇宙中無盡流動所有聽到和聽不到的聲音……聆聽人類以外的宇宙和大自然聲音是『直覺的』,此種聆聽之巨大作用的結果,正是我的最高信念。」這段話出自韓裔德籍作曲家尹伊桑(Isang Yun)一九九二年於柏林發表〈給聽我音樂的人們〉一文。這位來自亞洲的作曲大師在旅歐學習西方技法期間,同時深入探究韓國的傳統音樂,爾後更以此成為他在音樂創作的核心思維。例如在本次「亞裔大師百歲冥誕——尹伊桑紀念音樂會」中所安排的作品Gasa for Violin and Piano,是以源自大朝鮮王朝所盛行的詩歌形式為靈感創作,小提琴與鋼琴的織度、音響線條則相對應於詩歌之格律規範。台灣的作曲家也在學承西方創作技法後,以音樂回應於傳統歷史,例如作曲家潘皇龍,善用本土文化中的多樣元素,開啟一系列現代音樂語法實驗,逐漸發展出個人音響意境創作理念,如室內樂作品《東南西北II》、《東南西北IX》。透過這次音樂節曲目安排,觀眾更能捕捉到這些大師級作曲家如何以各自音樂觀點,詮釋東方歷史人文色彩。

藉著協會每年度策辦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可階段性地檢視這塊經過多年發展與培育的現代音樂沃土到底累積了多少瑰寶,什麼是屬於亞洲文化脈絡下的聲響,又或是用更寬廣的角度去觀看,在台灣本土創作的主體性逐漸強壯之下,百花綻放的東方獨特性既豐沛且多元,值得細細品味,一嚐再嚐。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從西方到東方  創新的豐沛能量

台灣現代音樂美學的發展,已經從立基於西方音樂教育的年代,逐漸轉向一個實驗創新的新紀元。作曲家的創作視野從民族身分出發,透過音樂形式上的解構、傳統文化素材的引領與再詮釋,以東方思維建構出屬於本土文化的音樂語彙。透過一年一度的TINMF臺北國際現代音樂節,不僅讓觀眾領略到台灣現代音樂發展的多元性,更使作曲家充分展現創作能量。另一方面,音樂家能夠開拓演奏技法和觀點,詮釋有別於西方藝術音樂的亞洲作品。

本次的七場系列節目中,多首世界首演、全新委託創作呈現,每首作品悠遊在聲音形塑轉化間,不管是傳統樂器的音樂表情描繪、中西樂器不同質地音色間的交互流動、利用聲音勾勒宇宙萬物之聲,都在在突顯亞洲作曲家善於掌握音樂張力、並與空間交互對話。台灣現代音樂創作的豐沛能量,就在此時此刻正在發聲。(張瑋珊)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