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廳院主辦的「夏日爵士派對」戶外演出,年年都吸引許多樂迷到場共襄盛舉。(國家兩廳院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台味爵士.搖擺MIT

搖擺音符 走入人群

爵士音樂節在台灣

不管是「Jazz the Way You Are」「Life is Jazz, Play it loud」,還是「Jazz You Up」「Feeling Jazz!」,每到夏秋,台灣就成了爵士樂迷開心享受音樂節慶的寶地,從國外大咖加持的演出,與觀光結合的音樂共享活動,到讓更多愛好者學習爵士演奏的各種音樂營隊……隨著年歲推移,爵士樂也藉著年年呈現的音樂節在台灣逐漸扎根,成為台灣文化生活的一分子——

不管是「Jazz the Way You Are」「Life is Jazz, Play it loud」,還是「Jazz You Up」「Feeling Jazz!」,每到夏秋,台灣就成了爵士樂迷開心享受音樂節慶的寶地,從國外大咖加持的演出,與觀光結合的音樂共享活動,到讓更多愛好者學習爵士演奏的各種音樂營隊……隨著年歲推移,爵士樂也藉著年年呈現的音樂節在台灣逐漸扎根,成為台灣文化生活的一分子——

每年夏秋之際,台灣爵士樂迷的生活中會出現各種口號,一會兒要來挑動眾人內心「不安分的靈魂」,一會兒又要求大家「Jazz the Way You Are」,近年更直接宣示起「Life is Jazz, Play it loud」,信誓旦旦要「Jazz You Up」,讓人「Feeling Jazz!」,這些口號召喚出的不只是台灣在進入廿一世紀後陸續萌發的爵士音樂節慶,還有隨之衍生的文化現象。

星光熠熠與人潮滾滾之間

多年來在台灣隱伏於流行與通俗音樂領域中的爵士樂,在一九九○年代重新崛起,積攢了些許量後,終於能走出夜店、酒吧、業餘社團,正式踏入公共領域,以節慶的面貌參與台灣人民的生活。

以音樂節型態規劃的爵士樂演出,最早可追朔至一九九七年由台北音樂工會承辦的「臺北爵士音樂節」,規模雖小卻也點燃了一些火花,二○○一年新北市(當時為台北縣)為慶祝淡水漁人碼頭竣工啟用,舉辦了大型的戶外爵士音樂會,因受到海外諸多舉辦於港口的重要爵士節慶所啟發,這活動也順勢轉變為「水岸爵士音樂節」,又連續舉辦了三年,並在二○○三、○四年時由一群甫於海外學習爵士樂歸國的新生代樂手,搭配幾位海外名團的卡司及本地樂師組成了節慶樂團,爵士大樂團(Big Band)的聲響就這麼在淡水河畔傳揚開來,音樂節的活動現場也由原本的漁人碼頭,拓展至八里左岸公園,成功為該地帶來人潮。

每個音樂節慶都需要明星,且將時光回朔至一九五四年的第一屆新港爵士音樂節(Newport Jazz Festival)——美國最早的爵士樂節慶,當時就邀請了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艾拉.費茲傑羅(Ella Fitzgerald)兩位天后蒞臨演出,多年來曾在羅德島州那個海邊的小港口區登台演出過的傳奇樂手——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塞隆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戴夫.布魯貝克(Dave Brubeck)等,簡直像是從爵士名人錄列隊走出來似的。另言之,若想成為世界上叫得出名字的爵士音樂節,諸如:荷蘭北海(North Sea Jazz Festival)、瑞士蒙圖(Montreux Jazz Festival)、法國尼斯(Nice Jazz Festival)、加州蒙特瑞(Monterey Jazz Festival)、紐奧良傳承與爵士音樂節(New Orleans Jazz & Heritage Festival),每年就得端出星光熠熠的演出名單,而能獲邀在前述音樂節演出,也成為爵士樂手們身分地位的象徵。

而兩廳院主辦的「夏日爵士派對」系列音樂會在二○○三年問世,與「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及「新點子」系列節目同為當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重點發展的品牌節目,除了在國家音樂廳的主要售票場次,近年也在藝文廣場舉辦免費的大型戶外演出,挾著累積十多年的國際人脈與場館硬體優勢,年年邀請世界級的爵士樂明星來台獻藝,近年也匯集本地傑出的爵士樂手組成節慶樂團加入演出,可說是台灣幾個爵士音樂節慶中,卡司陣容最堅強者。多年的持續經營促使品牌效益發酵,即便是高達新台幣兩千五百元的票價,樂迷們依然樂意打開荷包,購票進音樂廳。

與觀光結合的爵士音樂節

「臺中爵士音樂節」則可稱是台灣最具觀光效益的音樂節慶之一,成功結合了音樂演出與當地的各式文化、商業活動,第一屆於二○○三年舉辦時仍隸屬於「臺中閃亮文化季」項下,直到二○○九年始獨立辦理,二○一五年雖被併入花博成為「臺中花都藝術節」的系列活動,爾後因民眾反應又再獨立出來。

在活動場域的規劃方面,臺中爵士音樂節參考了國外藝術節慶的做法,採用區域參與的思維,由最開始的豐樂公園及幾個著名夜市區,慢慢拓展到經國園道、市民廣場、草悟道,直到近年除了台中西區主場地之外,亦出現山城、海線、屯區副場地,將此節慶的觀光效益延展至大台中區域,如此「遍地開花」的規劃方式也成為其他節慶效仿的典範。在節目規劃面,則較著重本地音樂家的參與,並將演出區域劃分為主舞台及其他小舞台,除了國際與本地職業團隊的演出,也開放業餘及學生樂團同樂,另以在地連結的優勢規劃如「千人合奏薩克斯風」、爵士樂團比賽等活動,輔以異國美食攤位加持——雖然此舉各界評價不一,也是熱熱鬧鬧地陪伴台灣樂迷們度過了十數個難忘的秋季。

因屬非售票性質活動且參與門檻低,每年十月的音樂節期間,該地區總會湧入大量的觀光人潮,如此現象也在學術界引發一股研究潮,諸如企劃管理、傳播管理、都市計畫、休閒與遊憩管理等領域的學子,皆有人以此節慶作為研究的標的。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