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衰退的表徵:過多是非選項,缺乏申論
思想不短路

文明衰退的表徵:過多是非選項,缺乏申論

人們在臉書上的貼文,初期網友只能上去點讚,後來增加了愛心、加油、驚、怒、哀、樂等其他6種表情符號選項,但和YouTube的正、反標記相比,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將意見或情緒簡化為符號表達,彷彿非黑即白,在文明的發展上實屬一種導向弱智的行為,也可能反映出網路社群型態造成人類自我意識衰退的一項潛在危機!

人們在臉書上的貼文,初期網友只能上去點讚,後來增加了愛心、加油、驚、怒、哀、樂等其他6種表情符號選項,但和YouTube的正、反標記相比,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將意見或情緒簡化為符號表達,彷彿非黑即白,在文明的發展上實屬一種導向弱智的行為,也可能反映出網路社群型態造成人類自我意識衰退的一項潛在危機!

疫情期間現場音樂會減少,筆者也不常出門,待在家裡上YouTube補看了許多工作忙碌時未能好好欣賞的影片,尤其是自己喜愛的某些早期大師級演奏家的影音檔案。以西洋古典音樂而言,過去不同時期的作品內容固已定格,但其演奏風格卻會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而變化,且在許多詮釋細節上常會因人(演奏者)而異。譬如同樣一首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鋼琴協奏曲》的開頭主題,樂譜上雖有基本的速度標示,但作曲者本人的歷史錄音和他同時代其他鋼琴家所採用的速度就不太一樣;到了20世紀中葉和末葉,一般對該曲普遍習慣的平均速度又分別產生了變化。對筆者而言,在這方面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最大的樂趣反而是欣賞不同演奏版本的各自特色。因此每當看到這類影音檔案總有一些網友在底下按倒讚時,我心裡其實蠻好奇的!

按讚之外,有何想法?

Youtube螢幕下方有讚或倒讚的兩種符號,反映網友對影片的好惡。若視頻內容屬於某些政治或社會議題,直接了當的兩個正負選項,或能被視為一種單純的民意表態;但表演藝術的內涵是非常抽象的,筆者個人從音樂專業的角度,十分好奇那些倒讚符號背後的真正想法或想表達的意見。可惜在YouTube讓網友輸入留言的欄位中,卻很少看到什麼較具體的意見陳述。在今年7月的本專欄裡,提到已故美國名時裝設計師郝斯登(Roy Halston)對媒體評論愛恨交織的往事,常將「評論不重要」掛在嘴角的他,展演後卻禁不住翻遍報章想看看各家評論的意見。在當今的網路世界裡,即使網友甲、乙大多並非專業評論家,但作為受眾對演出有任何稍微具體的看法,無論正反,對於筆者而言卻都是值得善加分析的參考資料,遠比膚淺的讚、倒讚更具意義。

人們在臉書上的貼文,初期網友只能上去點讚,後來增加了愛心、加油、驚、怒、哀、樂等其他6種表情符號選項,但和YouTube的正、反標記相比,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將意見或情緒簡化為符號表達,彷彿非黑即白,在文明的發展上實屬一種導向弱智的行為,也可能反映出網路社群型態造成人類自我意識衰退的一項潛在危機!歐洲啟蒙運動初期的哲人笛卡爾揭櫫「我思故我在」,重點是在個人覺醒的過程中,知其然、更須知其所以然;在性情的或動物性的直覺感受之上,還得加入理性思維的組織或辯證,並有條理地陳述出來。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