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的歲時紀事(鄭達敬 攝)
焦點專題 Focus 有植物的時光 根於土地的「時間感」

植物的歲時紀事

花開花落時節又一程,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不同的時代、地點,對於相同、或者同類的花都有不同的名稱與認知,人們對花的認識及文化的定位有著不同的變化,當我們試著從藝術角度出發,解讀植物的四時之美、文化意涵,自然運行的週而復始、生生不息,迥異於人類對於「時間感」的認知,或也能成為我們觀看自我與世界的另一取徑。

花開花落時節又一程,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不同的時代、地點,對於相同、或者同類的花都有不同的名稱與認知,人們對花的認識及文化的定位有著不同的變化,當我們試著從藝術角度出發,解讀植物的四時之美、文化意涵,自然運行的週而復始、生生不息,迥異於人類對於「時間感」的認知,或也能成為我們觀看自我與世界的另一取徑。

台灣因地理環境特殊,有著多樣歧異的生態系,蘊含著繽紛的生物多樣性高。台灣原生植物約有五千餘種,有些種類與島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南島語族的原住民,沒有文字,也沒有發展出複雜的曆法,常以周圍的植物景物的變化遞轉,作為台灣廿四節氣的指標,每年農事活動作息時間則依循著各式植物為信使,比如刺桐。

每年刺桐冬盡春天回暖時開花,花色燦爛鮮豔,清劉家謀《台海竹枝詞》:「番無年歲,不辨四時,以刺桐花開為一度,每當花紅草綠之時,整潔牛車。」為一年農事的開端。除了用來作為季節物候,也有預測作物豐歉的說法:刺桐若是先長葉後開花,預測五穀豐收,如清孫霖《赤嵌竹枝詞其六》「報賽秋成聯士女,春來已驗刺桐花」。反之,若先開花後長葉,則警示來年糧食歉收。不開花則表示天災,這在清陳夢林《鹿耳門即事》「地震民訛桐不華」,就可知道。

由此觀之,歲時祭儀中,人們與植物關係十分密切,這牽連著族群、社會文明的發展;植物在不同時節的花開花末,有著自然的運行法則,長久以來台灣的植物文化獨特性,也展現在四季賞花上的不同。

春耕

古書中解釋桃字:「從木、兆。十億曰兆,言其多也。」世界上果樹何其多但也只有「桃李滿天下」,是用來稱讚教師學生之多及廣的成語。

唐杜甫《絕句二首》「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引出了春天百花開的歡喜。《詩經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農曆三月,又有一個好聽的名稱「桃月」。古人跟現今的人們一樣若把整個春天最美好的光陰濃縮在一個花裡面,這種花就是桃花。北宋蘇東坡曾詠「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幅春景圖,動靜皆有,清新可愛。《文選》言道「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詠過桃花自然就少不了李花,宋管鑒《浣溪沙》有言到「穠李花開雪滿空」,李花也迫不及待跟大家崢嶸競美,南宋楊萬里《李花》稱讚「李花宜遠又宜繁,惟遠惟繁始足看,莫學紅梅作疏影,家風各自一般般。」一般花都以暗香以疏為貴,繁李卻偏以密勝。韓愈《李花贈張十一署》「不見桃花惟見李」這也讓他被稱為「李癡」,另外在《格物叢話》也提到:「桃、李二花同時並開,而李之淡泊、纖穠、香雅、潔密,兼可夜盼。」北宋王安石《李花》詩「朝摘桃花紅破萼,莫摘李花繁滿枝」,也可以知道李花勝桃花。不論是桃花或是李花,春天百花爭奇鬥豔,似乎就是這般的美輪美奐,吸引眾人的目光。

值得一提的是,春天的桃及李,冬天的梅,都是明鄭時期(1661-1683)由鄭氏部隊從福建一帶引進植物。主因是這段時間海禁甚嚴,對外交通僅餘廈門與府城(今台南)之間的海運,與外國交流極端困難。春天賞花的同時,其實也在訴說著福爾摩沙的文化故事。而接續而來的仲夏荷花,也是這段時間渡台的外來客。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