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在歷史當下 反思現世矛盾(Elizabeth Carecchio 攝)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活在歷史當下 反思現世矛盾

喬埃.波默拉的史詩之作《明天會更好(1)—路易末日》

如何運用深入淺出的手法鋪陳錯縱複雜的歷史情境,又能體現震撼人心的戲劇效果?怎麼在舞台上重現時代驟變的動亂氛圍,及革命一觸即發的洶湧能量?在《明天會更好(1)—路易末日》Ça ira(1)- Fin de Louis中,波默拉(Joël Pommerat)帶領觀眾重探法國大革命,親眼目睹共和國制度的誕生。

如何運用深入淺出的手法鋪陳錯縱複雜的歷史情境,又能體現震撼人心的戲劇效果?怎麼在舞台上重現時代驟變的動亂氛圍,及革命一觸即發的洶湧能量?在《明天會更好(1)—路易末日》Ça ira(1)- Fin de Louis中,波默拉(Joël Pommerat)帶領觀眾重探法國大革命,親眼目睹共和國制度的誕生。

從二○一五年首演開始,《明天會更好(1)—路易末日》已累積了近兩百五十場演出,今年四月又在巴黎聖馬汀門劇院(Théâtre de la Porte Saint-Martin)連演三個月。面對紛亂政局,這齣探討民主價值的作品不僅成功征服法國公、私立劇院,榮獲各大獎項,也受到國際觀眾的熱烈回響(註1)。波默拉以宏觀的視野與深入人心的筆法,省思眼前的政治困境,讓《明》劇成為世界劇壇一致公認的曠世傑作。

政治信仰如何影響社會現實

一直以來,波默拉的劇場都在探討個人認同、群體想像與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無論是改編經典童話、以家族與社群為核心的三部曲(註2)、探究勞資糾紛的《我的冷房》Ma chambre froide、或闡述伴侶關係的《兩韓統一》La Réunification des deux Corées,他透過寓意盎然的奇幻情節,描繪角色如何處理內在認知與外在世界的落差。《明》劇中,這位「作者╱導演」(auteur-metteur en scène)延續著相同的創作主軸,探討「政治立場」的牴觸:「《明》的創作計畫始於二○一三年十二月,我想要以磅礡的史詩作為創作素材,持續探索深深吸引我的主題:思考、想像與行動的交會。什麼是意識形態?它在真實中會怎麼運作?」(註3)

波默拉並不是一位熱中政治的創作者。然而,近年來許多備受爭議的事件深深影響著歐洲社會,逐漸讓民眾的政治立場趨於兩極化,也使民主政治成為有待商榷的問題,無論是希臘國債危機、難民潮、極右派崛起等。面對這些現象,波默拉選擇重回現代民主機制的起源,探究它對當代政治意識形態造成多少影響,而市民該如何參與公共事務?如他所言:「重探歷史的緣起,可能是因為我想問自己為何對政治感到失望?為何不曾實際參與公共辯論,為法國的政治體系盡一份心力?(…)透過每兩、三年舉辦的選舉,讓市民表達意見,並不能讓人滿意。這只是告訴我們,執政者和人民的關係並不成熟。向選民宣告:『只要獲得支持,必定負責到底,若有任何疑慮,四年後您還能用選票決定支不支持我』,這是非常幼稚的。『支不支持』與權力、公民行動沒有任何關聯,它無法讓人實際地參與政治事務。」(註4)

探索民主機制必須重返革命

法國大革命並非蓋棺論定的塵封事件。十八世紀末法國的社政改革仍是牽動當代民主發展的重要關鍵,無論是平民參政、人權議題、新聞自由、代議政治與直接民主的矛盾等。為了探究眼前的民主危機,某些藝術家也回溯這段複雜的歷史,尋找人民揭竿起義的緣由,像是陽光劇團回應六八學運後社會低迷氛圍的《1789》與《1793》(註5)。因此,在劇場重現革命歷史,並不只是為了追本溯源,而是要帶領觀眾直視政治僵局,進而走出當下的困境。

呈現革命的首要挑戰,就是要打破歷史課本給人的刻板印象:飢餓的平民百姓起義造反,攻陷巴士底監獄,推翻坐享其成的貴族。波默拉認為這種「階級鬥爭」的史學觀點不但落入意識形態的陷阱,也無法體現當時民眾的真實感受。讓他感興趣的是,什麼樣的事件和環境促成人民反抗的決心?面對朝令夕改的紛亂時局,革命分子如何堅持長期抗戰、推動改革?「我們身為藝術家與市民的責任,就是要拆解我們對於法國大革命,甚至是所有革命運動的成見。我認為,應該要描繪出革命當時原本的模樣,因為我們愈靠近它,才會發現它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豐富。」(註6)

法國大革命不但充滿了極為複雜的意識形態,也蘊含著無法化解的矛盾情感。無論是個人或群體,哲學思辨和理念衝突席捲了所有人的命運,將他們推往激情與理智的巔峰。波默拉認為,這場民主改革宛若一場希臘悲劇。為了具體表現這場壯烈的情感風暴,「作者╱導演」盡量用一種天真且好奇的態度重探史實,質疑所有既定的歷史詮釋。他不但拋棄先決的政治立場,也將自己化身為多疑的調查者,試圖挖掘出隱藏在事件背後的複雜情感:「我盡量與主觀判斷保持距離,試著讓自己愈來愈靠近歷史情境的問題核心。(…)我也用懷疑的角度重新檢視無庸置疑的解釋或真相。這種創作方式就像是人類學者的研究。」(註7)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