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美國史密森博物館出版這張《波士尼亞:來自瀕臨滅絶世界的回響》時,當年許多參與演出的波士尼亞回教徒已死於戰火。(誠品書店 提供)
世界民族樂 新視窗/世界民族樂

消失於歐洲火藥庫的聲音

波士尼亞的回教音樂

Sevdalinka是一種表達「愛戀渴望」借用史詩精神而唱的抒情歌曲

Sevdalinka是一種表達「愛戀渴望」借用史詩精神而唱的抒情歌曲

—九九三年,美國史密森博物館的「民俗基金會」(Smithsonian Folkway Foundation(註1)出版了一張唱片,取名《波士尼亞:來自瀕臨滅絕世界的回響》Bosnia:Echos from an Endangered World。這張唱片介紹波士尼亞的回教音樂,由達特茅斯大學音樂教授賴文(Ted Levin)採音,採音時間是一九八四年七月,由波士尼亞塞拉耶佛大學音樂學院教授派卓維克(Ankica Petrovic)陪同田野調查,歷時半年,著重在探索土耳其音樂對波士尼亞音樂的影響。

這項採音計畫完成後,錄音尙未出版,波士尼亞便在一九九二年四月陷入長期內戰,一共打了一千六百零六天戰爭,是二次大戰以來,歐洲最長的一場軍事衝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派出六萬大軍鎭壓,才在一九九五年達成和平協議,但是已造成波士尼亞境內二十萬人喪生、三百萬人流離失所,徹底改變了前南斯拉夫的版圖與面貌。

一九九三年,當史密森博物館出版賴文教授的採音作品時,當年許多參與演出的波士尼亞回教徒已死於戰火,有人被關進監牢,有的則消失在茫茫人海與廢墟中,不知生死。他們所代表的文化也而臨滅絕危機。

歐洲的火藥庫

波士尼亞是前南斯拉夫邦聯(簡稱前南聯)的加盟共和國之一。前南聯共有六個加盟國,分別是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克羅埃西亞、門第內哥羅、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一般只簡稱波士尼亞)。自從前南聯瓦解後,巴爾幹半島便成爲歐洲火藥庫,主要是因爲前南聯境內共有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與回族五大族群,分別信奉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回教與猶太教,爲了宗教與族裔因素,戰火不斷。

波士尼亞是在一九九二年三月宣佈脫離南斯拉夫聯邦獨立,並得到聯合國及大多數國家承認。不過,佔境內不到三分之一人口的塞爾維亞後裔(他們信奉東正教,也是前南聯的主要統治族裔)擔心受到回教徒主導的波國政府迫害,起而反抗,並得到塞爾維亞政府支持,一路擊潰波國政府軍,佔領了三分之二的土地,並在控制區內大舉屠殺回教徒與克羅埃西亞後裔居民,進行所謂的「種族淨絕」。並從四月開始長期封鎖波國首府塞拉耶佛,幸好有聯合國和平部隊支援,塞拉耶佛居民才免於死於圍城飢饉。

十五世紀來自東方的聲音

事實上,慘遭屠殺的波士尼亞回教徒,在人種上,和屠殺他們的塞爾維亞人根本同源。只不過前者信奉回教,後者信奉東正教。土耳其奧圖曼帝國是在一四九五年征服了南斯拉夫地區,使用懷柔政策讓許多塞爾維亞人改信回教。十八世紀,奧圖曼帝國衰落,塞爾維亞在一八七八年獨立,波士尼亞則併入奧匈帝國。土耳其對波士尼亞四百多年的統治,不但讓回教徒成爲此區主要族裔,也帶入了東方音樂,並與當地音樂融合,產生富含地區特色的音樂,譬如狹窄的音域、小音程、特定的裝飾音與超大的唱腔音量等。

依據波士尼亞傳統,婦女(不管是回教徒或非回教徒)不准演奏樂器,回教婦女受嚴格社會束縛,雖然可以演唱敘事曲、搖籃曲、婚禮歌謠、部分的宗教歌曲,但只能在家庭私領域演唱。遲至一九四〇年代,波士尼亞才有職業女性樂手。

愛戀渴望sevdalinka

在波士尼亞回教徒的生活裡,音樂分爲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兩種。宗教音樂包括祈禱歌、宗教儀式歌、mevlud(先知誕辰的頌歌)、adhan(喚拜),以及蘇菲信仰血誓兄弟團體(sufi brotherhood)的ilahija崇神歌曲等。

世俗音樂中則sevdali-nka最爲重要,這個字源自於土耳其文的“sevdah”,意指「愛戀渴望」、「熱情」之意。sevdalinka是抒情歌曲,不同於一般抒情民歌,它大量借用傳統史詩歌曲的演唱精神。

二十世紀以前,波士尼亞地區的職業樂手多半是基督徒、吉普賽人或社會階級低微的回教徒。在這些職業樂手中,社會地位最高的是演唱史詩歌曲的人,他們以gusle(一種一或二弦的擦弦樂器)、tambura(小型的長頸魯特琴,二到四弦)伴奏,演唱歷史事件與故事。回教徒借用這種史詩歌曲演唱方式,發展出所謂的sevdalinka,它通常用來表達親密的感覺與沈思的情緒。

到了近代,西方樂器手風琴、小提琴、貝斯取代了原有的gusle、tambura、saz(長頸魯特琴,兩組雙弦,一組三弦),配合這些西方樂器,sevdalinka的表現精神也改變了。十九世紀以前,sevdalinka一度被稱爲turcuja,意指「用土耳其方式唱歌」。現在土耳其的調式系統被歐洲音樂的大、小調系統取代;原本回教抒情音樂的單音音樂概念,也被和聲概念取代;固定節奏取代了原有的自由節奏與富含裝飾音的旋律。

山中女神站在翠比維山上吶喊

儘管如此,sevdalinka依然是獨一無二的,它融合了塞爾維亞、土耳其與歐洲音樂,具體而微,呈現了波士尼亞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面貌。一度,它的人民與sevdalinka一樣,包容吸納、和平共存。

但是一千六百零六天的戰火摧毀了平和願景,塞拉耶佛的圍城苦撐成爲全人類的良心傷口。在賴文教授採集的sevdalinka歌謠中,有一首《山中女神站在翠比維山上吶喊》(註2),雖是早年歌謠,卻像預知戰爭紀事,宣告了塞拉耶佛圍城哀情:

塞拉耶佛還是老樣子嗎?

羅洛伊家旁的酒吧還在嗎?

塞拉耶佛的男孩們依然飲酒嗎?

酒吧女侍瑪拉還爲他們倒酒嗎?

瑪拉的頭上是否仍戴著三朵花?

照亮人類寬容與諒解的大道

根據一九九五年簽訂的和平協定,波士尼亞現在是「國中有國」,回教徒與克羅埃西亞裔居民合組聯邦,塞爾維亞裔自組「史巴斯卡共和國」,兩國可以各自與鄰國發展特別關係。這種接受既成事實的和平方案,無疑是承認「種族淨絕」政策下的人口與土地變化,變相鼓勵優勢族群以迫害手段達成目標。很難說,波士尼亞人民未來的苦難是否就此結束。

或許這也是爲什麼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會在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三日那天,飛去塞拉耶佛,選定該市那一天第一個出生的嬰兒爲世界「第六十億人」。地球人口在那一天正式突破六十億人,嬰兒的父母親都是回教徒,曾在波士尼亞戰爭時,被迫拋棄家園,逃離塞拉耶佛。

安南說,希望這名嬰兒的誕生「像一盞明燈,照亮人類寬容與諒解的大道。」

註:

1.史密森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大的複合式博物館,「民俗基金會」是它旗下的一個研究出版單位,專門從事世界各國傳統音樂、民謠與口述歷史的採集出版。

2.站在翠比維山頂上,正好可以俯瞰塞拉耶佛城。

延伸聆聽:

1.Bosnia:Echos from an Endangered World/Various Artists/Smithsonian Folkway(1993),誠品音樂館代理。

2.Village Music of Yugoslavia: Songs & Danes from Bosnia, Herzegovina, Croatia & Macedonia/Various Artists/Nonesuch(1971),華納音樂出版。

3.Folk music of Yugoslavia(Croatia, Bosnia-Herzegovina, Serbia & Macedonia)/Various Artists/Topic(1973),大大樹代理。

 

文字|何穎怡 台北之音「台北大耳朵」節目主持人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