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會吧北投》(林韶安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8表演藝術回顧/現象觀察.趨勢探索 現象2:原創音樂劇大爆發,卅年發展迎「高點」?

蓬勃背後卻見蒼白 產業未來仍待努力

這一年可說是台灣原創音樂劇製作大爆發的一年,不管是首演、重演或重製,數量超過廿個,可說是歷年來的高點。然此時台灣音樂劇發展乍看蓬勃,其實外強中乾,量雖然逐年增加,但產出的質卻有道不出的無奈,大多數創作者和劇團總是倚靠熱情和衝勁,突破困境和挑戰。相較於音樂劇產業發展完熟的韓國,與起飛中的中國,台灣的音樂劇如要更上層樓,政府的扶植挹注、場館的合作共製,都可能讓未來看到一片藍天……

這一年可說是台灣原創音樂劇製作大爆發的一年,不管是首演、重演或重製,數量超過廿個,可說是歷年來的高點。然此時台灣音樂劇發展乍看蓬勃,其實外強中乾,量雖然逐年增加,但產出的質卻有道不出的無奈,大多數創作者和劇團總是倚靠熱情和衝勁,突破困境和挑戰。相較於音樂劇產業發展完熟的韓國,與起飛中的中國,台灣的音樂劇如要更上層樓,政府的扶植挹注、場館的合作共製,都可能讓未來看到一片藍天……

二○一八年的台灣原創音樂劇舞台,是製作大爆發的一年,全年冠上音樂劇,進行首演、重演、重製的作品,數量超過廿個。如果將一九八七年的《棋王》,視為台灣原創音樂劇「元年」,二○一八年,發展走過卅年的當下可以說來到「高點」。

今年登場的原創音樂劇,包括全民大劇團的《賽貂蟬》、《風中浮沉的花蕊》、《搭錯車》、春禾劇團《愛情哇沙米》、廣藝基金會《何日君再來》、躍演劇團《飛過寬街的紙飛機》和《女人的中指》、音樂時代劇場《隔壁親家》和《渭水春風》、紅潮劇集《瑪莉皇后的禮服》、刺點創作工作坊《電梯》、綠光劇團《再會吧北投》、台南人劇團《第十二夜》、果陀《吻我吧娜娜》和《愛呀,我的媽!》、天作之合《天堂邊緣》、瘋戲樂《木蘭少女》、四喜坊《撲克臉》、 C Musical《不讀書俱樂部》和《焢肉,遇見你》、再拒《春醒》、A劇團《吉米不難搞》和《茉娘》、愛樂劇工廠《小羊晚點名》等。

乍看發展蓬勃  其實外強中乾

這些創作無論音樂風格、劇本內容、使用語言、呈現手法、製作規模、展演形態等,徹底發揮音樂劇具有的彈性和包容力。然而此時台灣音樂劇的發展,乍看蓬勃,其實外強中乾,因習慣在資源有限和時間壓縮的狀況下創作,作品的量雖然逐年增加,但產出的質,卻有道不出的無奈。大多數的創作者和劇團總是倚靠熱情和衝勁,突破困境和挑戰。

目前「檯面上」的劇團,以卅年的時間軸來看跨越了三代,第一代要屬一九九○年代處於模索期的果陀和綠光劇團等,第二代為二○○○年前後帶動成長期的音樂時代、愛樂劇工廠等,第三代則屬二○一○年前後創造成長期的新世代,包括躍演、天作之合、瘋戲樂等。

二○一八年登場的音樂劇中,由張雨生創作的《吻我吧娜娜》一九九七年首演轟動一時,具指標性意義。廿年過去捲土重製,此時台灣的音樂劇環境又有什麼改變?

以亞洲各國發展音樂劇的時序為例,在日本之外,台灣原本具有稍微領先的姿態。韓國原創大型音樂劇指標為一九九五年的《明成皇后》,中國則是二○○七年才誕生《蝶》。然而中韓起步雖晚,但目前韓國首爾已被視為亞洲音樂劇之都,並逐步獲取外銷紅利,中國音樂劇發展也緊追在後。北京和上海不僅已有專門上演音樂劇的劇場,上海更積極發展音樂劇場聚落。二○一八年韓國製作的音樂劇首度登台,包括《搖滾芭比》、《光的來信》及《王世子失蹤事件》,同時「安徒生和莫札特的創意」也以購買韓國版權的方式製作中文版的《Musical TARU! 恐龍復活了!》,引發國內音樂劇界熱議。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