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于竣 (林鑠齊 攝)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紙風車劇團編導暨副團長

林于竣 「不」堅持 一切都為了演出

從求學時期的留級生,到在劇場裡找到自己揮灑的所在,被稱為「小開導演」的林于竣從大學就加入綠光劇團,後參與紙風車劇團,擔任過多樣職務,編導演皆勝任。他強調自己都在做中學,一再強調舞台呈現的成就都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所有的修改、意見都是以演出為依歸,這樣的態度,與其說是他在劇場裡廿餘年的「堅持」,或許應該說是「不」堅持。

從求學時期的留級生,到在劇場裡找到自己揮灑的所在,被稱為「小開導演」的林于竣從大學就加入綠光劇團,後參與紙風車劇團,擔任過多樣職務,編導演皆勝任。他強調自己都在做中學,一再強調舞台呈現的成就都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所有的修改、意見都是以演出為依歸,這樣的態度,與其說是他在劇場裡廿餘年的「堅持」,或許應該說是「不」堅持。

紙風車劇團《唐吉軻德冒險故事─銀河天馬》

4/6~7  19:30 4/7~8  14:30 4/8  10: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2-2392-6170

踏入劇場廿餘年,現職是紙風車副團長,他做兒童劇,也參與綠光舞台劇製作,擔任演員、編劇或導演。團員稱他為「開導」,拉長一點是「小開導演」,因為從大學時代開始,林于竣的綽號就叫「小開」。他不是富二代,老家在彰化經營雜貨店,跟你所想的小開完全不一樣,而這種「反差」,或許也可以算是左右林于竣走向表演藝術的一個關鍵字。踏入高中的第一年,由於升學主義掛帥,學生被迫在完全沒有性向分析和不理解科目內容的狀態下,直接選擇「類組」分班;他喜歡數學,所以進入第二類組,姑且以數學老師作為未來志向。這一年,他歷經了很嚴重的挫折,物理、化學不懂,也著實沒興趣,成績出來必遭老師羞辱責罵。對於從小自我要求極高,低於總分五分「就在巷子裡大哭不敢回家」的林于竣而言,備感愧疚卻也自知無能為力,累積了許多不開心,也終於得到了「留級」的結果。

第二次高一,反而讓林于竣在心態上放鬆了不少:一方面重新選擇了文組,被分到全是留級學生的班級,大家互相陷害、一起惡搞,在既有制度裡玩些小遊戲、自得其樂(例如在全校運動會大隊接力賽,派出「全胖子」陣容);二來投身社團活動,加入校刊社擔任幹部、在民歌比賽獲獎等,發現成就感不只來自成績高低、考試優劣。令他至今難忘的,是當時有幸受到來自新加坡的交換老師指導英文詩朗誦比賽訓練,上台表演成了美好的記憶(也確實在比賽中得了名)。過去那位成績優異、給予自己極大壓力的林于竣,到了此時,因為留級的反轉、想像和現實的差距,有了切身的體悟,「心態上反而沒有那麼『ㄍㄧㄥ』了,」於是在當時學跳舞的哥哥告知下,他來到了國立藝術學院,成為羅北安的學生。

從舞台劇進入兒童劇  邊做邊學演出秘技

藝術學院跟他原先設想的廣電及大傳類科系有一段距離(他本以為將來或許可當個攝影師),不過這時候已經沒有那麼多反差了,就跟著大家一起從頭學習壓根不明就裡的「舞台劇」。關於上述提及以團隊為單位的態度和體認,林于竣在大學時期就已培養成形,畢業製作他選擇當班上唯二的導演,原因就在於,當編劇還能自己悶著寫、演員可以參與別人的演出,可是導演「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要整合所有的東西,」他說,「我想我以後應該也沒這個機會了,就在學校當吧!」沒有畢製做什麼、之後就要當什麼的自限,反而能夠更有效地運用資源學習。還沒出學校,他就踏進綠光劇團,當製作舞監、做北安老師的導演助理,同時也跨足紙風車劇團的事務,從演員到編導、跟著團隊學做戲也一起成長。

「在學校學的有限,出社會學得比較多。」林于竣說話實在,當中卻飽含深意。即使沒能當成數學老師,喜歡數學的他,在編劇時也仍然注重邏輯;又因過去的乖乖牌思維模式,「以前都覺得似乎自己的創造力有點不夠、創意好像不足。」可是人在劇團,必須不停地做,也只好慢慢從中調整,「現在回頭來看,是有經過開發的。」林于竣說。一如他從成人戲劇過渡到兒童劇的創作,剛開始就苦於「邏輯」的不同,感受到非常巨大的差異:孩子受不了太長的停頓和醞釀,所以鋪陳或許不能沒有,但也沒必要太多,譬如表現情緒的節奏,可能「必須在一個八拍裡就把所有的情緒做足。」又如,舞台劇習慣把資訊隱藏在戲裡,透過劇情的推展,讓觀眾一點一滴認識角色;兒童劇則要直截了當地自報家門,那是一種彼此靠近:「要讓小朋友先認識你,如此一來,他才會願意讓這個角色走上他的舞台,然後,他也才會想要走進你的故事。」

這些,其實都很難將其條列式、化成言語說明,也沒有固定的規則;那是經驗談,是團隊的共識,是在實作中學習到的,也是他跟著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多年,所默默觀察出的心得:「以前我們寫出來的戲,給執行長看,他就會說這個可以拿掉、那個剪掉。一開始也會想,為什麼要拿掉?剪掉那個,觀眾就不知道發生什麼了呀!其實他是要你把那些東西,用另外一種方法轉化、表現,不用堅持在完整的劇情結構和演出邏輯裡面。」更常發生的是,寫好了、交出去,最後排練出來卻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怎麼我寫的都不見了、不能用了?」所以得去細察「寫的」跟「演的」之間的差距,理解他們那樣改動的原因,正是製作兒童劇不可或缺的經驗。

一切以團隊出發  讓作品跟孩子

林于竣一再強調,不管是在紙風車劇團、綠光劇團,或其實所有的劇場編導工作,從來都不是一人的事,即使單獨接受訪問,也不能居功、自攬功勞;以團隊為單位,人人都為每一次排練、每一個角色、每一次製作、每一場演出的各個環節一同努力,互相提供意見、修改精進,當然,這團隊也包含台下的每位觀眾。

這樣的態度,與其說是他在劇場裡廿餘年的「堅持」,或許應該說是「不」堅持:不墨守於既有,持續實驗新的呈現素材、發想屬於台灣的故事題材;不執著於一己之見、自我實現,而是以演出為依歸,與台下觀眾的互動溝通一如橋梁,「橋不通」就修,你改我寫的、我修你演的,沒有什麼是不能動的;最後,也可以說是紙風車精神之所向、理念的實踐。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1973年出生,彰化人,家中兄妹三人、排行老二,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學系,主修導演,師從羅北安。

◎ 大學時期即加入綠光劇團,任職於製作組,後擔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執行導演,同時兼任紙風車劇團演出事務,演員、編劇、導演工作等樣樣精通,為兩團隊所倚重。目前為紙風車劇團副團長。

◎ 近年作品包括:綠光劇團《Closer情迷》、紙風車劇團台灣新童話系列《嘿!阿弟牿》、《新月傳奇》、《順風耳的新香爐》、《諸葛四郎》等。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