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不美? 一切都不簡單……(國家兩廳院 提供)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美?不美? 一切都不簡單……

側記「好哲凳系列講座PART 02:美感有客觀基礎嗎?」

由兩廳院與「簡單哲學實驗室」創辦人朱家安共同規劃的「好哲凳」系列講座,在去年(2020)年底由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打頭陣舉行示範場,開啟兩廳院與青年學子進行哲學對話的第一槍,今年首場則選在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由主持人朱家安與對生物、科技與行銷涉獵頗深的前泛科學主編、詮識數位CEO陸子鈞共談,以「美感有客觀基礎嗎?」為基本命題,邀請學子們重新思考習以為常的生活對話裡,潛藏那些價值判斷的問題。

由兩廳院與「簡單哲學實驗室」創辦人朱家安共同規劃的「好哲凳」系列講座,在去年(2020)年底由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打頭陣舉行示範場,開啟兩廳院與青年學子進行哲學對話的第一槍,今年首場則選在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由主持人朱家安與對生物、科技與行銷涉獵頗深的前泛科學主編、詮識數位CEO陸子鈞共談,以「美感有客觀基礎嗎?」為基本命題,邀請學子們重新思考習以為常的生活對話裡,潛藏那些價值判斷的問題。

講座首先由兩位講者各自以其專業領域分析「美感」,並穿插與現場聽眾對話的哲學提問時間。朱家安強調,講座初衷在於鼓勵年輕世代練習深度溝通,嘗試在公眾場合說明自己立場,同時傾聽與理解他人觀點;社群網路發達的今日,公民更需要重視溝通的有效性,當溝通無法解決問題,下一步才需要以相對粗暴的比多數進行投票表決;若當投票依舊無效,破壞社會秩序的事情可能隨之發生,因此我們該珍惜藉由討論來協調和達成共識的機會。

美感是天生擁有,還是後天養成?

談到美感是否有客觀基礎,朱家安分享,人類做判斷時,很容易將美感判斷說成是物品的特質,例如有些人覺得某個東西漂亮,有些人覺得醜,然而,這些形容詞所表達的是每個個體各異其趣的品味,還是兩方之中真的有一方是錯的?我們談論美醜是在描述面前的這件物品,還是在描述自己的心靈?對此,哲學家指出了許多討論空間。

以「天賦人權學說」為大眾所知的英國經驗主義代表人物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就嘗試將事物的性質分成事物本身具有的「初性」(primary),像是「質量」與「長度」,有相對客觀的衡量標準;以及需經由與人互動產生而來的「次性」(secondary quality),例如顏色、氣味、觸覺等經驗,會因每一個人主觀感受不同,而有所差異。然而科學研究的進展也帶來更多可能性,例如科學家發現,原先屬於洛克分類為「次性」的顏色,來自於物體表面結構反射光的特定波長而來,若把「具有X顏色」理解成「具備會反射特定波長光線的表面結構」,顏色的存在就不再需要仰賴人類的感知以及和事物的互動。以此案例,朱家安跟同學們分享,知識的進展如何為過去認為是主觀的東西,打開客觀理解的可能性。。

美感影響著世界的樣貌,但社會對於美感的判斷,有讓生活變得更好嗎?朱家安舉日本資生堂「我的蠟筆計畫」廣告為例,蠟筆中所謂的「皮膚色」,實際上不能代表世界上所有人的皮膚顏色。如果市面上所出的膚色或是化妝品色號的都比自己天生的膚色淺,是否表示自己的膚色被社會否定了呢?美妝產品透露了什麼訊息?美感讓我們更有自信了嗎?

通常美感品味會與個人情緒上的滿足有所聯結,但如果現在有一位AI機器人阿強,透過高科技的複製與學習技術,完全習得了某人生活日常一切品味與喜好,而這個某人又是眾所認可的好品味,那麼表現出好品味,可是實際上對美感無感的機器人阿強,是否就成為了品味與喜好無關的證明?又,品味真的有好壞之分嗎?美感究竟是天生擁有,還是後天養成?朱家安停留在一個懸待討論的問題上。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