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里斯托夫.米貢《微孔洞》(Paul Litherland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聽◢ 聲物學╱第三堂課:表演學╱聲音藝術 聲音藝術中的表演動作

讓物件與空間交互發聲 打破既有聆聽方式

無論是控制原音樂器還是電子設備,有聲的藝術表達常會與「表演動作」相關,並跟所處空間相互滲透。「聲音藝術」作為一種倒推式的概括分類,雖已日益普遍地出現於藝文場館中,「空間」卻仍常被設想為用以觀看而非聆聽的容器。本文將介紹數個不同時期的聲音創作案例,呈現那些由科技輔助而變調的嘈雜聲響,如何儀式般地介入「人與空間」的關係,成為藝術表達的施力點,進而為觀者帶來前所未有的聆聽體驗。

無論是控制原音樂器還是電子設備,有聲的藝術表達常會與「表演動作」相關,並跟所處空間相互滲透。「聲音藝術」作為一種倒推式的概括分類,雖已日益普遍地出現於藝文場館中,「空間」卻仍常被設想為用以觀看而非聆聽的容器。本文將介紹數個不同時期的聲音創作案例,呈現那些由科技輔助而變調的嘈雜聲響,如何儀式般地介入「人與空間」的關係,成為藝術表達的施力點,進而為觀者帶來前所未有的聆聽體驗。

從廿世紀最後四分之一開始,改變我們對「什麼組成音樂」觀點的分水嶺已逐漸顯明——與錄音技術、聲音處理與合成相關的革新,更勝於任何體現在音樂語彙自身的發展。

——特雷福.威雪特(Trevor Wishart)《聲音的藝術》On Sonic Art

隨著技術與時代更迭,實驗性、多樣化的聲音創作及音樂表達,在當代藝術領域已不再是新鮮事。然而,當談及以聲音為主體但影像缺席的作品時,呈現上的審美標準卻仍尚未有定論。伴隨錄音科技而來的聲音調變效果,讓我們得以將人為或電子機器生成的音訊,經由重複儲存、輸入、回放與輸出等動作,形成動態的聲音反饋迴圈(feedback loop),並可於過程中持續干擾訊號,改變下一階段的聲音質地。而這樣的模控學(cybernetics)特徵,延伸了聲音事件的現場性(liveness),進而使聲音與其物質性分離,使聽者再無法透過指涉聲音內容去界定與某客體間的關係。

無論是控制原音樂器還是電子設備,有聲的藝術表達常會與「表演動作」(performative gesture)(註1)相關,並跟所處空間相互滲透。「聲音藝術」作為一種倒推式的概括分類,雖已日益普遍地出現於藝文場館中,「空間」卻仍常被設想為用以觀看而非聆聽的容器。本文將介紹數個不同時期的聲音創作案例,呈現那些由科技輔助而變調的嘈雜聲響,如何儀式般地介入「人與空間」的關係,成為藝術表達的施力點,進而為觀者帶來前所未有的聆聽體驗。

敲進白盒子中的噪音

克里斯托夫米貢《微孔洞》

在美術館與劇場環境,常會見到以調整空間結構、搭建臨時性牆面等方式來遮蔽視覺干擾。與之相對,想完全阻隔聲音卻是難以達成的目標。藝術評論Caleb Kelly表示「藝廊空間常會把所有非必要的元素清除、牆面整刷潔白,但聲音卻沒這麼容易清除。(the gallery space has been cleared of all unnecessary elements and painted clinically white, but sound is not so easily cleared away.)」不同作品的聲音往往會於展覽中穿透牆面彼此交融,混雜現場人聲、場地空調與機具噪音,並因為空間殘響而變得更為混濁。藝術家克里斯托夫.米貢(Christof Migone)從廣播轉往裝置後的作品常關注於表達(voice)、空間、身體缺陷與忍受。他曾描述「聲音體現了滲漏、驗證空間的孔隙(sound epitomizes leakage, sound confirms the porosity of space.)」。

他的現地聲音裝置《微孔洞》Microhole(2006),對觀者來說,是一支損壞的麥克風被放置於一個破損的藝廊前方,從牆面傳出時而穩定、時而錯落的木作敲擊聲。這件作品的製作過程,是藝術家手持麥克風不斷敲擊牆面,直到展牆因重複施壓而逐漸破損、形成孔洞為止,並將上述動作的錄音被放置於牆面破損凹陷中不斷回放。麥克風的擊打,傳達了有關空間聲學和材質特徵等訊息,卻又緩慢而穩定地將其破壞;在牆面上,創造與破壞是同時進行的。

藝術家藉由與展牆的實際物理性接觸,在展牆上呈現「製造聲音的行為」,簡單地外顯了觀眾不可見的創作過程,像是一場時間錯置的表演。「微孔洞」延續了羅伯.莫里斯(Robert Morris)的知名作品《帶有被製造聲音的盒子》Box with the Sound of Its Own Making,並更進一步嘗試了將藝廊——「白色、彈性的藝術容器」(white, flexible art container)視為作品一部分,不僅呈現了物件自身,更將物件與過程合而為一。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