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晤士河南岸的皇家國家劇院,直接以「NT Future」命名其自二○一二年以來的大型整建計畫。(Philip Vile 攝 英國皇家國家劇院 提供)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兩廳院30周年 大劇院時代來臨 ! ╱他山之石

英國的劇場,如何與社會發生關係?

英國的劇場發展數百年,有古色古香的老劇院,也有配備新穎、建築創新的新劇場。一如劇場最初的出現就是為人民帶來娛樂與教育,英國的劇場也不忘初衷,除了搬演精采劇碼以饗觀眾,也設計多樣與民眾「發生關係」的方式,或致力劇場教育,或發展敦親睦鄰,或致力節能減碳為環保盡心盡力,或設定重要議題以演出、講座為社會發聲……劇場能為社會做的,比你想像的多……

英國的劇場發展數百年,有古色古香的老劇院,也有配備新穎、建築創新的新劇場。一如劇場最初的出現就是為人民帶來娛樂與教育,英國的劇場也不忘初衷,除了搬演精采劇碼以饗觀眾,也設計多樣與民眾「發生關係」的方式,或致力劇場教育,或發展敦親睦鄰,或致力節能減碳為環保盡心盡力,或設定重要議題以演出、講座為社會發聲……劇場能為社會做的,比你想像的多……

擁有數百年劇場發展歷史的英國,不僅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莎士比亞環球劇場,也有新建劇場、配備嶄新的設備與數位科技。在保存傳統之外,研發和創新亦是劇場、政府、民間基金會等各界致力合作與關心的議題。由近幾年來的劇場發展觀之,相關教育、永續環境、融入周圍社區,並且反思社會、政治議題,是不少公立或受補助劇場共同關懷的面向。

翻修劇場與擴增教育資源  打造NT Future

講到劇場的未來,泰晤士河南岸的皇家國家劇院,直接以「NT Future」命名其自二○一二年以來的大型整建計畫。集資八千萬英鎊(約當台幣卅二億五千萬元)的整修計畫,放眼未來,大幅翻修既有的空間規劃。除了整修原本的Cottesloe Theatre(現為Dorfman Theatre)及前台區域,最令人興奮的,莫過於新的教育學習專屬空間。

位於後台空間,嶄新的Clore Learning Centre使得國家劇院得以解決先前因空間不足,無法定期舉辦教育活動的困難。學習中心裡的兩間排練室,不只可以舉辦講座、工作坊等活動,也可擴展活動內容,加入幕後工作如布景、服裝製作等項目,讓有興趣的學校、年輕人體驗後台工作內容。

除了增加劇場中的學習資源外,國家劇院延伸其將演出內容數位化的努力,除了已經在全球多國電影院播出的「國家劇院現場」(NT Live)之外,透過科技,讓英國的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隨選播放演出段落,結合與教師、藝術家合作開發的資源,配合課程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教室裡就可以觀看戲劇作品。無須高端的科技產品,只要配備電腦及網路,即可播放。劇場的未來,透過網路而更加寬闊。

建築地標巴比肯中心  打開高牆搏感情

位在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內的巴比肯中心,以其粗野主義風格的建築外觀獨樹一格。這座歐洲最大的複合式表演藝術中心,除了展演場地之外,四周的巴比肯屋村(Barbican Estate)亦是著名的住宅區。然而,這處曾是古城牆的建築群,彷彿也承襲了曾有的防禦特色,對於街上行人而言,似乎也像個堡壘,只有熟門熟路、知道怎麼從地鐵站走過去而不迷路的人,才能穿越城門一探究竟。

巴比肯中心於二○一二年慶祝開幕卅周年,管理總監Sir Nicholas Kenyon企圖將此劇場的動能跨越城牆之外,延伸至周圍的金融城、甚至是東倫敦的哈克尼、哈姆雷特塔等行政區。新開幕的小型電影院,針對不同客群,如學生、住戶、帶寶寶的父母等,推出優惠及特別放映場次,使場地使用不再局限於晚間或是週末,每年固定舉辦與屋村居民的見面會,介紹中心內部的藝術活動。如此一來,居民和觀眾也不再涇渭分明,提高了藝術參與的動機。

不僅如此,巴比肯建築群特出的建築風格,已被列為二級文物建築(Grade II Listed Building),原本不討人喜歡的粗野風格,逐漸引起民眾與遊客的興趣。巴比肯中心設置了部落格,拍攝建築內不為人知的秘密,推出付費的建築導覽,帶觀眾一一探索設計中的巧思及相關歷史。導覽經常爆滿,並讓人好奇,住在這裡是什麼感覺?也是住戶一員的攝影師Anton Rodriguez採訪了廿二戶人家,拍攝居家裝潢及風景,作品集結由巴比肯中心出版,不但更拉近與居民的關係,亦讓讀者體會更多室內細節。

楊維克劇場的永續實驗  節能減碳新思考

做一齣戲,會消耗多少地球資源?仔細想想,光是台上的布景服裝、道具燈光,就需要不少材料和能源來製作;行銷和宣傳用的紙張、節目單,甚至是寄送給觀眾票根和信封,都是需要耗費的材料和成本。當永續環境、氣候變遷等議題逐漸受到重視,劇場又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楊維克(Young Vic)劇場二○一二年推出的「經典新氣象」(Classics for a New Climate)計畫,並未以氣候變遷為題,而是嘗試從製作面來思考節能減碳的方式。計畫在楊維克的小型實驗劇場中實現,製作團隊盡量從鄰近地區尋找製作布景的材料,減少因為貨運而產生的碳排放;觀眾上網訂票後,一律不寄發票券,在入場時確認身分後,以一片裁切後剩餘的小木片當做憑證入場,散場時回收。劇院也不印演員表和節目單,改以在場內牆面上用電腦割字貼上名單。有興趣想了解更多的觀眾,則可以到劇院設置的部落格觀看文章。如此安排,挑戰觀眾既有的觀賞習慣,也藉此讓更多人體驗減碳劇場的欣賞方式。

此「經典新氣象」的計畫,源自於二○○八年時任大倫敦市市長的Boris Johnson所提出的「綠色劇場」計畫。計畫中指出,倫敦的劇場相關產業每年製造出五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等同於九千個家庭所排放的數量;如果能夠依照計畫所建議的方式,將可望於二○二五年將碳排放降低百分之六十。同時,此計畫也與飛利浦等企業合作,由製造商開始協助改善燈具、提供照明的節能選擇。不僅能夠擴大影響層面,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展現。企業對劇場的參與可以不局限於捐款贊助,善用彼此的強項,投入研發動能,亦可以擴大效益。

作為傳達理念和訊息的媒介,劇場更有潛力為所關注的社會議題發聲。除了氣候變遷之外,政治議題、網路安全與隱私、人口販運、糧食供應等議題,皆曾在國家劇院、皇家宮廷劇院、丹瑪倉庫劇院等鼓勵新作品的劇院中演出。在演出之外,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就議題本身舉辦講座,亦是常見的活動。戲劇作品使觀眾得以以各種形式觸發想像、產生連結,讓這些議題不再遙遠,還能引發進一步的思考。劇場可以是娛樂的場地、學習與激發創意的所在,無論是擁抱經典,或是持續創新,歷久彌新的英國劇場,依舊有著無限可能。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