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演製作的「感性」與「理性」
演出製作事二三

表演製作的「感性」與「理性」

起始於對創作主旨的建立及敦促,到當創作主旨在過程中,產生偏頗時的提醒、建議,有時甚至是看守原主旨的必要動力。但當若創作主旨的變動之必要,影響製作最大利益時,原製作架構的調節與支配策略的檢視與更新布局,更是製作管理者必須要具備的活用、應變、彈性的承辦能力。

起始於對創作主旨的建立及敦促,到當創作主旨在過程中,產生偏頗時的提醒、建議,有時甚至是看守原主旨的必要動力。但當若創作主旨的變動之必要,影響製作最大利益時,原製作架構的調節與支配策略的檢視與更新布局,更是製作管理者必須要具備的活用、應變、彈性的承辦能力。

表演創作過程是「感性處理」,表演製作過程則是「理性管理」。

兩者配搭合宜,就是好的、完整的演出。

或許是因為現場演出的特質就是「演出當下發生的那一刻」,乍想似乎也就是那一短暫的事情。

因此,在發展過程中遇到製作管理出現不良時,常常用的是一個當下處置解決的態度辦理,而不是用職場應有的專業管理方式、態度來調度應對。這或許正是本地表演藝術,在政府補助長期運作之下的盲點。即未能正確地去面對,本身在社會的經濟體系裡,所應該要具有的效益責任。 

創作過程的「改變」是正常現象

一場演出是經由創作處理與製作管理運籌之下而完成的。創作處理的責任與權力始於、也用於創作專業分工,製作管理的責任與權力則建構在組織制度分工,分層負責與橫向補位交錯成型。 

演出創作處理是為了達到某種藝術目的而使用的方式與方法,是為專位所有,如導演、編舞者、 設計者、演員,以所選擇的形式藝術表達。在參與工作、行動過程中的經過討論、考慮、抉擇、 接受、洗鍊。在處理過程中,各自主動、經驗、直覺運用、至情緒狀態導向結果。以感性意圖解決,著重於當下的結果。所以在發展過程中,會因客觀因素不同於當時而被改變的。這其實是創作過程的「正常」現象,但常被曲解為創作者的「善變」。

而這一核心點,正是製作管理者必需要建立例行的溝通管道,及可以容許應變的架構,來掌舵製作的導向。起始於對創作主旨的建立及敦促,到當創作主旨在過程中,產生偏頗時的提醒、建議,有時甚至是看守原主旨的必要動力。但當若創作主旨的變動之必要,影響製作最大利益時,原製作架構的調節與支配策略的檢視與更新布局,更是製作管理者必須要具備的活用、應變、彈性的承辦能力。

製作管理是重要的品管一環

在期程上,製作管理者需要建立一個能夠被信任、被操縱及駕馭的時間表。意即細部到各部門、各階段的獨立作業、橫向交接點、視察點、修正點、到交件時間的訂定。但同時又需要具備彈性、可被調度、可建立緩衝的期程架構。 而這項工作最困難的,是管理者必須具有智慧與善意,以極其周延的思考脈絡,來檢視各項資訊交錯的連結關係與可能存在的關卡。建立得宜需要團隊的信任,而同時也因同樣理由得到團隊的信任,進而全然交由製作管理者運籌、斡旋整個製作掌控。 

表演藝術文化要成為社會上的經濟體系,製作管理是重要的品管一環。

但是如何讓一齣製作在上述管理制度掌握之後,能夠生產出所能達到的最佳利益╱利潤,才應該是目前表演藝術製作人或單位應當要加緊學習的目標。

期待台灣的表演藝術的經濟價值被認同,一如台灣的電影、台灣的流行音樂。

 

文字|林家文 個兒小 強烈意志 精準性格 慷慨的心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