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中的許雁婷,於台東森林公園錄音。(鄭亦婷 攝 許雁婷 提供)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聲響創作者

許雁婷 聲音 代表著一個個觀點,如同見證歷史存在

聲響創作是什麼?或者,我們該回頭問的是,聲響是什麼?所以這些創作者才會運用它來進行創作,而又與過去我們所認識的樂音、樂曲有何差別?製造出怎樣不同的聲音?這次,我們就讓聲響創作者——許雁婷,透過文字,讓我們展開另一種聆聽。

聲響創作是什麼?或者,我們該回頭問的是,聲響是什麼?所以這些創作者才會運用它來進行創作,而又與過去我們所認識的樂音、樂曲有何差別?製造出怎樣不同的聲音?這次,我們就讓聲響創作者——許雁婷,透過文字,讓我們展開另一種聆聽。

1、是什麼契機,讓你開始以聲響作為創作的主體,而非僅是傳統定義中的樂音?對你來說,聲音創作與所謂的「作曲」或「配樂」,有何不同之處?

最早是從2008年與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合作「嘉義聲音計畫」,一個建置聲音資料庫的計畫開始。在這個計畫之前,我只是對音樂有興趣,學過一點樂器,但計畫執行期間,Yannick推薦我許多聲音藝術作品及聲音藝術家,讓我開始對聲音藝術產生很大興趣。

後來某些機緣巧合下,在不同國家認識了幾位藝術家,在我根本還沒什麼創作經驗時,邀我嘗試以田野錄音創作參與展覽、創作電台作品,或是為舞蹈做聲音設計等,讓我開始試著以聲音創作,漸漸開啟這條路。

聲音創作的光譜極廣,光是以聲音為主體的創作便有很多不同形式、種類及面向:聲音裝置、音景、噪音、電子音樂、電子原音(electroacoustic)、聲音紀錄片、聲音雕塑、聲音詩、聲音表演、人聲等等。同時聲音也時常與其他媒材混融創作或是和不同的創作媒介合作。我想,所有形式、種類的聲音創作都是一定程度的作曲,「曲」一般較是以「旋律」被認識,但作曲就是一種編排、組構,當以聲音在創作時,也是考量時間、音色、節奏、動態等,將不同聲音構成一個篇章。配樂也是作曲,也是一種聲音創作,只是配樂還要考量其合作媒介的內容,譬如為電影配樂,要考慮影像中的敘事、情節等,如何相輔相成,或補遺。

2、你創作中所使用的聲音,通常來源有哪些?

田野錄音、錄音聲音取樣、軟體╱硬體合成器、軟體音源、鍵盤、運用各種物件發出的聲音、人聲等。其中田野錄音包括在城市、生活空間、自然環境中,刻意尋找或偶然遇到的各種聲音。有趣的是,上述各種來源的聲音使用在創作中時,不一定能被辨別來源,人工和自然的聲音也不一定能區分得出來,大多時候能否被辨別也不見得重要。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Profile

許雁婷,藝術創作者,以聲音為主要媒材,作品常映照聲音與環境、個人/集體記憶或內在情緒的關係,其探索常擺盪在錄音聲音的紀錄及虛構、敘事及想像特質間,亦時常混融其他媒材及藝術領域創作,以裝置、表演、聲音紀錄片、電子原音音樂等形式呈現。另也從事舞蹈劇場及影像聲音設計/配樂。

作品曾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台北市立美術館、台東美術館、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伯斯當代藝術中心PICA、澳洲液態建築(Liquid Architecture)、法國Arte Radio、日本富山玻璃美術館、倫敦「辦桌」展覽、失聲祭、台北藝術節《噪集》(2018 Asian Meeting Festival )、臺灣聲響實驗室等展演。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