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觀眾飛翔 「雙線劇場」的初步構思(張震洲 攝)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讓觀眾飛翔 「雙線劇場」的初步構思

作為線上觀眾,你的位置就在演出區和觀眾中間的那一個圓環中,所以是比任何觀眾更接近演出。你見到演出的每一個細節,亦看到現場觀眾的投入。然後,你開始移動了,攝影機原來設在一個環形軌道上,導演設計了流麗的鏡頭移動,高低左右,追隨台上的演出。你現在明白了,導演為線上觀眾選擇了一鏡到底的體驗,鏡頭的移動也是設計的一部分。你圍繞舞台移動,除了看表演,你也看見現場觀眾,你可以轉一轉頭,看看附近觀眾們的専注和反應,讓你沉浸在劇場的氣氛中。

作為線上觀眾,你的位置就在演出區和觀眾中間的那一個圓環中,所以是比任何觀眾更接近演出。你見到演出的每一個細節,亦看到現場觀眾的投入。然後,你開始移動了,攝影機原來設在一個環形軌道上,導演設計了流麗的鏡頭移動,高低左右,追隨台上的演出。你現在明白了,導演為線上觀眾選擇了一鏡到底的體驗,鏡頭的移動也是設計的一部分。你圍繞舞台移動,除了看表演,你也看見現場觀眾,你可以轉一轉頭,看看附近觀眾們的専注和反應,讓你沉浸在劇場的氣氛中。

與現場同步的體驗

你在家中,準備好要看演出了。線上直播要到晚上八點才開始,七點半你先要戴上虛擬實景眼鏡,戴上耳機測試功能。首先,場地接待員在大堂現場歡迎所有線上觀眾,大家可以看到劇院大堂,現場觀眾已經陸續來了,有些在大堂等朋友,有些驗完電子票就直接入場了。接待員為你介紹今晚演出的時候,你慢慢看看這大堂的環境。接待員叫你試試轉轉頭部,上下左右看看,演出中大部分時間你都可以這樣,感受現場的氣氛。這劇場你以前來過,是個五百個座位的舊劇場,現在改裝成為第一個「雙線劇場」,是線上線下同步演出的意思。你獲邀作為第一批線上觀眾,見證第一輪演出。接待員提醒你,全程都要戴上耳機,以得到最佳效果。因為擔心有些觀眾覺得戴上虛擬實景眼鏡比較容易累,今晚的演出不會很長:上半場四十五分鐘,中場休息十分鐘,下半場四十五分鐘。因為是現場同步,是不可按停頓的啊,為了得到最佳劇場體驗,請先去洗手間。

接待員帶你進場,這是一個圓形劇場,驟眼看讓你想起古羅馬圓形競技場和現代體育館的迷你版。表演者被觀眾圍繞著,方形的表演區在中間,和觀眾相隔幾米。觀眾席的安排讓你想起歌劇院的包廂,但卻是現代簡潔風格。每個包廂完全分隔,裡面四前四後共坐八個人,每個座位間有透明玻璃相隔。觀眾都比舞台高,圍繞整個表演區,總共有四層,小山坡似的一層一層斜斜地叠起。包廂外有一層玻璃圍欄,既不遮檔視線,亦可隔開演出區。你想,雖然新型肺炎疫情已經過去,但這新場地仍是加強了社交區隔,以防疫症捲土重來。由於座位不緊貼密集,整體觀眾加起來不到六百人,但圍攏起來已經有很熱鬧和溫暖的感覺。

燈暗,演出開始。作為線上觀眾,你的位置就在演出區和觀眾中間的那一個圓環中,所以是比任何觀眾更接近演出。你見到演出的每一個細節,亦看到現場觀眾的投入。然後,你開始移動了,攝影機原來設在一個環形軌道上,導演設計了流麗的鏡頭移動,高低左右,追隨台上的演出。你現在明白了,導演為線上觀眾選擇了一鏡到底的體驗,鏡頭的移動也是設計的一部分。你圍繞舞台移動,除了看表演,你也看見現場觀眾,你可以轉一轉頭,看看附近觀眾們的専注和反應,讓你沉浸在劇場的氣氛中。

聲音也是一個特別的體驗,從耳機傳來的聲音有兩個層次,第一層是環境的聲音、演出的聲音、觀眾的聲音。隨著你的移動,這些聲音也移動,讓你感到距離,形成了空間感覺的一部分。第二層也是從耳機傳來,但是卻像是腦海中的聲音,就像你在大街上戴耳機聽音樂那種感覺。這兩個層次的聲音,形成一種戲劇性的對比,是你在以前看現場演出時未試過的。

中場休息。

虛擬實景眼鏡戴久了真的有點累,現場觀眾去洗手間時,你也要去鬆一鬆手腳,去窗口望望遠的東西,讓眼睛休息一下。你打開手機的網站,一眾網上觀眾已在討論區中談得熱火朝天,你現在知道,原來有約兩萬個線上觀眾一起在看。最有趣的是很多現場觀眾也加入討論,他們很想知道線上觀眾看到了什麽,有人提議劇場在他們的虛位上放置屏幕,同時顯示線上的影象,也有人投訴那在舞台前不停移動的攝影機讓他分心。

下半場要開始了,討論區關閉了,大家戴起眼鏡,回到現場。大概是習慣了用虛擬實景眼鏡,你很快便投入了演出中。那視覺上的現場感,其實是需要習慣的,因為真的和肉眼看的不同。所謂虛擬實景眼鏡,原本是為了網上遊戲而開發的,為了讓玩家有親歷其景的體驗,眼鏡內的屏幕要起碼超過100度的視場角度,而人類雙眼的視場角度是120度。市面上的虛擬實景眼鏡有些已經做到110度,很有現實的感覺了,但仍不免有些扭曲和不自然,遊戲世界裡的都是奇幻異景,玩家不介意那種不自然,但這個線上看現場演出的體驗,也不是人人能習慣的。

你倒是看得很投入,那個鏡頭設計,令你連演出者臉上的汗水都看得見,聲音效果的設計,比視覺更令你投入在演出中。你覺得自己像個攝影師,又像個舞者,是演出的一部分。然後到了最後,你竟然飛起來了!在一個多小時的演出中,你一直在台前地面,但在最後一場的高潮中。你的主觀鏡頭竟然慢慢升起,在空中漂浮,飛翔,看著下面整個劇場。這個效果是怎樣做的出來的?可能導演安排了一個小型鏡頭,用鋼絲吊上去,就讓兩萬個觀眾一起飛翔起來。

謝幕和鼓掌的時候,你已經回到開始時的位置,看到演出者逐個出場,現場觀眾起立拍掌,整個晚上,就只有這一刻,你很想親身在場。因為這一刻是現場演出最重要的一環,是演出者和觀眾建立直接關係的一個儀式。而這關係,也是劇場存在的原因。

完結之前,接待員回來了。在劇場大堂,在現場觀眾離開的同時,她向線上觀眾介紹同步劇場的演出季,節目內容包括講座、音樂、舞蹈、戲劇和綜藝演出。全年的現場票現已開售,至於線上票,他們用會員制的方式收取年費,會員可以看節目季裡的每場演出。她說,他們正在國內和國外幾個城市籌備「雙線劇場」,將會在今年開幕,而且會在線上互聯,會員都可以看到。

最後,希望大家喜歡今晚的演出,很多今晚演出的照片和片段,已經在討論區發放,供大家分享,也請大家多給意見。各位晚安。

你放下眼鏡和耳機,立時回到家裡的沙發上。深呼吸,想喝杯紅酒。

「雙線劇場」的初步構思

表演者和現場觀眾的關係,是表演藝術的核心。這種關係可以是溫暖的交流、客氣禮貌的欣賞、又或者是熱烈的撞激、有時甚至是冰冷的對峙。這關係能在場內形成一種氣氛,感染當中每一個人。其實,不單是常見的哭和笑,透過微小的聲音,震動,旁人的嘆息,遠方那觀眾坐姿的轉變,不耐煩的叉手,向前傾的專注,觀眾在演出中不停地和台上溝通。上過台的人都知道,觀眾形成的氣場一點都不比台上的表演者小。我們去看演出,其實同時在接收這些千變萬化的訊息,合成為一個整體的經驗。這就是現場感,同樣是表演藝術的核心。

線上欣賞永遠不能複製這微妙複雜現場感,只能儘量接近。「雙線劇場」的想法,就是一次「儘量接近」的嘗試。在這構思中,我循三個方向去想:

如何加強群聚感?各種劇場中,圓形劇場,或者四面觀眾劇場,最能產生「我們在一起」的效果。觀眾在任何時候都能互相看到。這不僅是視覺上的連結,圓形劇場在聽覺上也讓觀眾直接相連,時刻在提醒線上觀眾他們不在客廳沙發上,而是在現場和大家在一起。

如何模仿現場觀眾的視點?家裡的屏幕無論多大,都不能和人的視野相比,虛擬實景眼鏡的目的就要製造現場感。另外,現代觀眾習慣了電影剪接的效果,對上帝般全知式的視點跳躍已經無新鮮感感,司空見慣。反而,如果給線上觀眾一鏡到底,會移動的視點,會令他們更知道自己是誰,身在那裡。因為視點的連貫,也令空間感連貫,就像身處其中,親自感覺這空間。

如何用聲音製造空間感?很多人不察覺,聲音比視覺更能製造空間幻覺,人的視覺只有120度, 聽覺有360度,我們習慣用聽覺來幫助辨認空間。戴上耳機,能隔絕客廳沙發的環境,用聲音完全重現劇場的環境。近年已經有一些實驗演出,讓觀眾戴著耳機看,效果都很特別,就像給整個觀劇體驗加多一個內在的層次,那是任何劇場音效都做不到的。

但是,除了模仿以外,還有什麼?線上體驗的好處不能止於能在家中看,也不應在於它對真實的模仿。它必須有自己的特色,發展自己的一套美感系統。施展一些現場觀眾得不到的,線上體驗的魔法。這也是這麼多年來,科技不斷推動藝術的方法。同步劇場是這時代科技的產物,它能突破物理障礙,讓觀眾飛起來,也讓觀眾覺得聲音像在腦海中發出來,它能既是虛擬,也是同步同感的現實,這些都是以前無法想像的。

但到底這只是想像,「雙線劇場」仍未建出來。

劇場設計是一個古老的工作,兩千多年來的人類一直不停在設計劇場。期間科技不斷進步,人的身體功能則一直沒變,人性亦不變,這就是古希臘悲劇至今仍然直接指人心的原因。我們今天仍在設計劇場,是要為這千年文化,找到適應這個時代的載體。

「雙線劇場」只是一個初步構思,企圖提出一個劇場方案,去回應這個科技時代,這構思既是關於硬件設施的,亦是關於藝術內容的,也是關於商業營運的。最後,這也關於「你」的。「你」就是這個世代的觀眾,如果這構思令你有一點刺激,有一點對未來的想像。我相信這個天馬行空的構思,很快便會變成現實。

(本文轉載自《廣東藝術》雜誌2020年第4期)

延伸閱讀:茹國烈〈這隻黑天鵝  加速「新常態」的降臨〉,《PAR表演藝術雜誌第331期,p.28-30,2020年7月號。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