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知》中,阿喀郎穿上樸素的長袍,回歸卡達克傳統的敘事藝術。(Richard Haughton 攝)
焦點專題 Focus 迴身於無垠之知

窮其身舞向Gnosis的阿喀郎

從遙遠的大不列顛迴身面對這一種揉雜了歷史、政治、宗教而生成的肢體語彙,年輕人阿喀郎穿上樸素的長袍,回歸卡達克傳統的敘事藝術,在《靈知》這支作品中,故事的主角是摩訶婆羅達神話中著名的王后甘陀麗,她為了自己失明的丈夫,自願矇住雙眼一同度日。然而從作品的主題可以窺見,阿喀郎轉化卡達克原有的宗教愛戀內涵,是靈知、而非神祇,才是藝術追尋的終點。

從遙遠的大不列顛迴身面對這一種揉雜了歷史、政治、宗教而生成的肢體語彙,年輕人阿喀郎穿上樸素的長袍,回歸卡達克傳統的敘事藝術,在《靈知》這支作品中,故事的主角是摩訶婆羅達神話中著名的王后甘陀麗,她為了自己失明的丈夫,自願矇住雙眼一同度日。然而從作品的主題可以窺見,阿喀郎轉化卡達克原有的宗教愛戀內涵,是靈知、而非神祇,才是藝術追尋的終點。

新舞風2010-英國阿喀郎.汗

5/21~22  20:00

5/23  15:00

台北新舞臺

INFO  02-27237953

“Gnosis”(此處譯為靈知),在希臘文的語意中原指的是聖徒的靈知,亦被視為是通往啟蒙的道路。

“Gnosis”長久以來作為西方秘教(Gnostics)或是宗教哲學(Gnosticism)的流派,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不過,現在有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要用跳舞的身體來找靈知,這又是怎麼回事?更何況,他還不是歐洲裔的呢……。

回歸傳統「卡達克」的阿喀郎

若是要從頭說起,在德干高原隆起形成的南亞大三角洲上,紛佈著眾神的殿宇,更是世界重大宗教的起源地,散住著同為印歐語族的阿利安人後裔。在這個世界古老文明的孕生地,舞蹈從來都不只是身體技藝的展現,而是邁向真知的一種靈修途徑:婆羅陀納天(Bharata Natyam)和多神的印度教信仰脣齒相依,卡達克(Kathak)則以不繁複、不修飾的造型體現了回教的清規。阿喀郎的父母來自孟加拉這個二次世界大戰後被印度教世界硬生生一分為二的回教國,他自己則出生在坐擁許多南亞裔移民、唯以基督教為主要信仰的前日不落帝國——大不列顛,他對真知的探求要指向何方?

由過去阿喀郎來台演出的作品,如《倘若》KaashMa和《零度複數》Zero Degrees來看,結合傳統卡達克與當代劇場肢體元素的異文化融合(或是碰撞)是他的慣常風格,他的成功多少也在於他對這種頗難處理的跨文化形式反而如魚得水。說得更白一些,他有一種朝氣,讓人在不同程度老成深厚的文化語言縫隙當中,看到生機蓬勃的創意;他一方面大口吸吮南亞多元文化賦予他的養分,一方面在看似不經意的當中,讓自由無羈貫穿他的肢體。

可是這次阿喀郎要跳的《靈知》Gnosis可不同,形式上它是一支卡達克舞,而卡達克可是一種不但源遠流長、還帶著社會演化史的舞蹈體系:源自於十五世紀對於婆羅門印度教繁複、且強調階級差異而造成強烈排他性宗教儀式的反抗,有識者逐漸發展出一套自有風格的文辭和音樂,以及帶著強烈宗教意味、藉以表達信徒對神明愛戀的奉獻式動作,內容強調人對與神結合的渴望。在伊斯蘭教的蒙兀兒王朝贊助下,卡達克從信徒社區移轉到宮廷。十九世紀阿伐德(Avadh)的君王瓦基阿理沙(Wajid Ali Shah)自己不但擅長詩詞、音樂與舞蹈,更建立了卡達克的教育體系,帶動一股君王贊助的風氣,隨後在印度北部形成不同的流派。

迴身再迴身,探索藝術靈知

從遙遠的大不列顛迴身面對這一種揉雜了歷史、政治、宗教而生成的肢體語彙,年輕人阿喀郎穿上樸素的長袍,回歸卡達克傳統的敘事藝術:如同常被用來形容卡達克舞蹈的一句話:「故事說得好的人就是卡達克!」(Katha Kahe So Kathak),在《靈知》這支作品中,故事的主角是摩訶婆羅達神話中著名的王后甘陀麗(Gandhari,傳說是著名的犍陀羅王Gandhara女兒瑪緹公主的轉世),她為了自己失明的丈夫,自願矇住雙眼一同度日。然而從作品的主題可以窺見,阿喀郎轉化卡達克原有的宗教愛戀內涵,是靈知、而非神祇,才是藝術追尋的終點。「看見黑暗、卻無視於光明」,阿喀郎巧妙地淬煉古老傳說中有關「視明」(visibility)的象徵,堆疊於卡達克身體單純但卻極具挑戰性的動作上,藉由快速且令人目眩神馳的迴身再迴身,在強烈的動靜反差間挑戰觀眾對感官的慣性,或許也可以激發我們探尋自己內心中潛在的靈知之舞。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