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寫第三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顏歸真 攝)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在地策展:關於幾個 思想行動與實踐場景 場景3:山海的篝火

速寫第三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

在「酸屋」清晨6點起床,我趕著從台北搭自強號前往花蓮,參加第三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

在「酸屋」清晨6點起床,我趕著從台北搭自強號前往花蓮,參加第三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

10/8 Fri. 06:00 啟程

在「酸屋」清晨6點起床,我趕著從台北搭自強號前往花蓮,參加第三屆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

展演者未來3天,將輪番上陣於3個不同的場地,都個別發表一件行為藝術的現場創作。

每個作品發表有著約8分鐘的觀看限制,雖然高或低於這個時間主辦方都允許,但如果時間超過,觀眾會前往下一位藝術家的施行地點。

上述限制是可以透過「合作」來打破的。但大家光想好自己的行為跟概念,就快自顧不暇了!只盼望到花蓮時「自然而然」的氣氛,可為大家加持,姑且就先跟著感覺且走且看,不急不緩……

 

從祭場中喚回靈魂 10/9 Sat. 13:00  @Makotaay藝術村

冉而山一貫的風格,就是由團長阿道.巴辣夫.冉而山,每日演前帶領的儀式圍舞(malikuda)。我認為這是此藝術節策展中最重要的一個文化策略。

大家手勾手圍繞營火,跟著耆老哼唱輪轉,過程中,青年代表一人,會在圓圈中心協助祭儀過程,跟著歌舞韻律從耆老開始一位位敬送米酒,而喝到米酒的人會歡呼致意。

在展演前通過這樣的儀式行為,自己除了喝酒後有被壯了膽之外,也感到內部人員們從零散的自我沉思狀態下,被重新聚精會神了起來。而當勾到了不熟悉的朋友的手指,我也心中會默默自白著:

Ah~nice to meet you(米酒)!

 

場域的反思 10/9 Sat. 18:00  @遊覽車上

Makotaay藝術村,靠近石梯坪風景區,周邊十分的觀光化,充斥著許多裝置藝術,這裡有保有一種自然精神但卻也朝向建制轉型的狀態,可以看見那種刻意整齊化的草坪與部分混沌堆疊雜草與植物並置的景觀。

藝術在這樣的景觀化下,該如何自我批判?並超越視覺殖民的環境異化?

我把頭埋進土裡,用手勢請觀眾幫我把我自己製作的假花插滿頭上的土,最後重複拿大聲公播放:「真相不過是虛假的一個瞬間~請跟我唸!」

場域的反思II 10/10 Sun. 18:00 @遊覽車上

七七高地,位於壽豐鄉花蓮山,是從前的海防軍事基地,現今成為可環看花蓮與太平洋海岸線的隱密風景區。這個山裡也曾是史前先民居住的地方。在山腳下某些區域是能夠在地上可見史前石器、陶器遺跡。

達卡鬧進入高地區域時曾告訴我說:「進去拜一下,以前軍營死過人。」我心想,都有石器時代的人住過了,死過人很正常吧!

國慶日在這地方歷史脈絡及我的生命記憶裡,該去紀念或致敬些什麼?

我坐在1個12道光芒的刀模上,拉響110顆拉炮,最後站在屋頂台階面海鞠躬,展示屁股上印下太陽圖騰的傷痕。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profile

陳孝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碩士、酸屋召集人、展演策劃、行為藝術家、派對好夥伴,曾參演冉而山國際行為藝術節(2020 & 2021)。創作關注身體感知的當下行動及空間性構成。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