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面寬大螢幕,讓觀眾可以看到台上舞者的即時影像。(黃翊、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三百六十度的表演 科技與舞蹈的獨特交會

新銳編舞家黃翊,從二○○六年起展開結合影像與舞蹈的《SPIN》四年創作計畫,從徒手拿攝影機以舞者為中心繞圈拍攝,再與與新媒體藝術團隊「朗機工」合作發展機械手臂攝影,到發展出四面螢幕的演出舞台,這個結合現場舞蹈演出、即時擷取互動影像、錄像創作的演出型態,將在《SPIN2010》中呈現最新發展。

 

新銳編舞家黃翊,從二○○六年起展開結合影像與舞蹈的《SPIN》四年創作計畫,從徒手拿攝影機以舞者為中心繞圈拍攝,再與與新媒體藝術團隊「朗機工」合作發展機械手臂攝影,到發展出四面螢幕的演出舞台,這個結合現場舞蹈演出、即時擷取互動影像、錄像創作的演出型態,將在《SPIN2010》中呈現最新發展。

 

《SPIN 2010》

2/25~28  19:30 

2/27~28  14:30 

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從這樣的好奇起始…「對你來講,舞蹈是什麼?科技又是什麼?」

「對我而言有著許多不同的類型,我會將舞蹈的不同元素區隔開來,肢體、音樂、影像、舞台裝置,我想在每種類型之間跳來跳去,最核心是舞蹈。」黃翊說:「所以有時作品很音樂,有時很影像,有時很舞蹈;氛圍有時冷冽,有時感動,有時幽默,每種類型和氛圍依序出現,前個作品往往累積了下個作品的能量。」

區隔,跳躍,轉換,原來這是被林懷民稱為「可怕的孩子」(Infant the Terrible,法國人以此稱呼才華洋溢的年輕藝術家)的二十五歲黃翊,腦袋中的基礎結構。「這個實驗計畫是將每個單位捏到最小、最原初、最細緻的條件,然後與其他元素作連結與對應。」他說道。

機械手臂上的攝影機,與舞者即時互動交會

「一開始是想呈現車窗外不斷流動的畫面。」以此,開始了《SPIN2010》的四年創作計畫,二○○六年,黃翊徒手拿攝影機以舞者為中心繞圈拍攝,創造舞台上連續不間斷的畫面;二○○七年與新媒體藝術團隊「朗機工」合作發展機械手臂攝影,塑造時空落差的錯覺;二○○八年受邀至國立台灣美術館,發展出在四面觀眾席、四面寬大螢幕、十四台投影機、及六名舞者,結合現場舞蹈演出、即時擷取互動影像、錄像創作的演出型態。《SPIN2010》持續發展,機械手臂由手動操作進展為電腦全自動控制。「希望讓科技技術與身體有獨特的交會點。」黃翊說。技術面影響著編舞、表演,甚至音樂、燈光、舞台概念。

在《SPIN2010》中,主要的裝置元素為地面投影、牆面投影、機械臂、與雷射光,而舞蹈則被上述元素影響。觀眾席設四面,周遭環繞四面投影牆。「鏡像」是這齣創作的出發點,一方面保持舞者形象,另一方面破壞它,支解後再重新拼貼,折疊成45度、垂直、水平等效果,在牆面投影中呈現特異的身體與空間氛圍。上述的鏡像效果,即是透過機械臂之攝影鏡頭拍到的像素,即時擷取影像及電腦處理,塑造出奇異的身體景觀。而舞者的動作細節,也藉助此三百六十度移動、可變換焦距的鏡頭,變得放大、立體、不斷流動。

地面投影是第一個主舞台,從光源投射出圓框、方框、點線面等狀態;牆面投影則是第二個舞台,亦是虛擬的舞台,驚奇的視覺景觀將在牆面呈現,四角獸、四條腿、四隻手、只有腳或只有手或沒有頭的身體,身體與身體將展現各種交疊、組合、與變形。機械臂的下緣,攜裝可變色LED光源,效果柔暈;機械臂末端,則是鋒利的雷射光刀,可切割從表演區到觀眾席整個空間,亦呈現機械臂此一裝置的速度與力量感。「投射光源有如盤旋的太陽,舞者好似向日葵在轉動。」黃翊說,科技之中依然有詩意的想像。

四面鏡像表演,舞者只要掌握當下存在

當舞者面對三百六十度的表演空間,動作發展邏輯就變得「四面都要好看。從前面、後面、左邊和右邊都好看。」。黃翊掌握各種角度的視野,當舞者全身徹底發揮與運作,能量將更飽滿。「關鍵在於身體角度與表演方式。」黃翊解釋:「身體轉動多一點角度,做到更多,即使背對觀眾,也仍在照顧觀眾。」旋轉與圓形概念使得四方皆圓滿。回到核心的表演方式,從單面舞台到四面舞台,舞者打破了「我在表演給你看」的思維,而僅僅是掌握當下的「我在這裡,我存在著」,任何觀眾從任一視野,便已懂得科技之中的存在不滅。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朗機工  跨界創造新藝象

《SPIN2010》中的機械臂互動裝置與影像製作是由「朗機工(Logico)團隊負責。朗機工成員包括Llunc林昆穎(音線/概念/造形)、Ken陳志建 (視覺切片/運動裝置/未來攝影)、Aji張博智(網頁設計/互動程式/即時影像)。「朗機工」是個新媒體藝術團隊,合作對象橫跨戲劇、舞台劇、流行音樂、當代藝術和舞蹈肢體。作品風格以輕鬆異境、陽光飄浮而著稱,靈活運用彼此不同的背景專長,大量涉入概念、音樂、影像、表演、程式視覺、空間美術、立體造型、動力機械、互動多媒體裝置等,並嘗試大幅度跨領域發想規劃。「朗機工」的混種概念,有別於單純地將兩種藝術元素混合的基本形式,希望藉由A+B不只是等於AB,而產生一個全新的C模式。(周倩漪)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