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ad or Alive》多位鋼琴家談奏蕭邦《練習曲,作品10》、《練習曲,作品25》。(響韻唱片 提供)
藝@CD

古典音樂是死是活?

欣賞古典音樂數十載,我心底蘊總是盤旋著一個聲音、一個擺盪……「古典音樂到底是死是活?」

或許作曲家已死,但演奏家是活;或許演奏家已死,但樂迷是活;或許樂迷已死,但作品仍活。樂譜記載看似是死,但演奏詮釋卻如此活生;唱片錄音是死,音響重播卻又讓它復活。而這幾張Tacet迷孃系統錄音,更讓我心底蘊的擺盪,晃得更High了。

欣賞古典音樂數十載,我心底蘊總是盤旋著一個聲音、一個擺盪……「古典音樂到底是死是活?」

或許作曲家已死,但演奏家是活;或許演奏家已死,但樂迷是活;或許樂迷已死,但作品仍活。樂譜記載看似是死,但演奏詮釋卻如此活生;唱片錄音是死,音響重播卻又讓它復活。而這幾張Tacet迷孃系統錄音,更讓我心底蘊的擺盪,晃得更High了。

什麼是「偉特-迷孃」系統(Welte-Mignon)? 簡單來說就是在錄音史發展早期,透過打孔紙捲將鋼琴家詮釋細節紀錄下來的機器。而當時最知名的「偉特-迷孃」留聲鋼琴系統是搭配史坦威鋼琴的「Vorsetzer」(意即放置在前方),它可以在各地沙龍當鋼琴家本人不在場時,自動彈奏播送美妙樂聲,因而大受歡迎。在一次大戰前,就已經紀錄超過二千五百個珍貴的音樂紙捲,屬於現代錄音發展之前的古董級發明。

在臘盤發明前的名家之演

這些珍貴聲音資產,包括諸多在單音錄音問世前就過世的鋼琴大師彈奏蕭邦,像潘德雷夫斯基(I. J. Paberewski)、Annette Essipoff、Ernest Schelling、TelemaqueLambrino等人就留有《練習曲,作品10》的段落,Tacet用心地再找出年輕時的霍洛維茲、塞爾金的片段,以及P. Orth的全新演奏補全整曲,收錄成為古今鋼琴家協力合演的「拼圖史料版」的蕭邦《練習曲,作品10》。

不過,可千萬別認為這是歷史錄音!精確一點來說,這是保有歷史感、權威感與原始細節的神秘演奏,而這些塵封的神祕之音被當代科技喚醒了。

以《馬勒、雷尼克(Reinecke)、葛利格1905/1906年詮釋自己作品》這張唱片為例,就是讓「偉特-迷孃」系統的「Vorsetzer」在現代的史坦威D型帝王琴重現再現,再透過今日Tacet最發燒的真空管麥克風進行錄音,所以你可以聽見性格鮮明、音質通透的馬勒一九○五年如何地用鋼琴彈著自己的《第五號交響曲》,整個音響室就是個「看到鬼的逼真!」感覺。

科技讓死去的音樂復活

不只是馬勒、雷尼克、葛利格鮮明地復活,就連德布西、拉威爾這兩位法國印象派大師也被喚醒,另外一片收錄他們於一九一二年各自彈奏各自作品《兒童的角落組曲》、《小奏鳴曲》等作品。整體聽感完全顛覆過去樂迷的經驗,你將訝異,紙捲鋼琴錄音竟有如此骨肉肌理豐盈的鮮味!不可置信,竟然能聽到一九五五年前的發燒立體聲錄音!

只能說廿一世紀科技充斥的古典音樂界沒什麼不可能的事,Tacet祭出這套「勾魂大法」,讓發燒錄音的年限追溯到一百年前,更讓已作古的馬勒、葛利格、拉威爾、德布西這些老靈魂戴上了嶄新的面具,用當年他們傳統的語法,參與廿一世紀古典迷的奇想派對。

篇幅有限加上我的拙言,或許難盡「偉特-迷孃」系統的Know-How,不過相信如果您是對物理學、留聲歷史、自動鋼琴、或者是詮釋考據等領域有興趣的朋友,花點時間肯定可以從Tacet提供的詳盡附圖的CD解說中,獲得充分的學理滿足。

 而對我這不求甚解的樂迷來說,好好享受這何其有趣、有其有創意的唱片內涵才是真正大樂啊!此時,我心中擺盪多年的思辯「古典音樂到底是死是活?」,又隨之盤旋而起。我想就算大智慧如老莊,此時也聆樂而欲辯無言吧……。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