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東彥(李佳曄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孵夢,藝起來╱兩廳院長期駐館藝術家

周東彥 探索彼此的相遇和關係

創作很跨界的周東彥,這回在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期間,將延伸發展自己在紀錄片《你找什麼?》的探尋,與澳洲阿得雷德ActNow劇場藝術總監之一的愛德溫.坎普.阿垂爾斯,合作關於虛擬社交與人際間情感互動的創作。對時常與各國不同創作者共事的周東彥來說,每一次合作關係也好似展開一段感情關係,在短期間相互理解、工作然後分開,直到有緣再聚——也隱隱和此次的創作主題遙相呼應。

創作很跨界的周東彥,這回在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期間,將延伸發展自己在紀錄片《你找什麼?》的探尋,與澳洲阿得雷德ActNow劇場藝術總監之一的愛德溫.坎普.阿垂爾斯,合作關於虛擬社交與人際間情感互動的創作。對時常與各國不同創作者共事的周東彥來說,每一次合作關係也好似展開一段感情關係,在短期間相互理解、工作然後分開,直到有緣再聚——也隱隱和此次的創作主題遙相呼應。

周東彥的作品跨越影像設計、多媒體劇場、音樂MV、紀錄長片、視覺藝術等多種領域,足跡也踏遍全世界——去年他完成了與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合作的三年計畫《光年紀事》並展開巡迴,目前也有與荷蘭團隊的共製演出正在進行;今年年初,他飛了一趟澳洲阿得雷德與ActNow劇場藝術總監之一愛德溫.坎普.阿垂爾斯(Edwin Kemp Attrils)碰面,為接下來將在台北兩廳院及澳洲墨爾本上演,暫名為《虛擬親密》Virtual Intimacy的作品,展開工作坊與創作討論。

虛擬社交中的親密聯繫

兩人的相遇是由墨爾本藝術中心亞太表演藝術三年展(Asia TOPA)創意總監史提芬.阿姆斯壯(Stephen Armstrong)牽線,周東彥前年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提名的《你找什麼?》是以同志交友軟體上最常劈頭向陌生人提問的這句話作為標題,以此出發,深入訪談人們曾經歷過的那些關係和慾望的追尋,重問「我找什麼?」;無獨有偶,愛德溫與ActNow劇場在二○一四年於澳洲狂歡節(Feast Festival)也有個名叫《咫尺之遙》Zero Feet Away 的互動劇場作品,探討在手機軟體中的虛擬社交互動,如何影響人們的生命經驗和情感狀態。

此次相會,周東彥認識了愛德溫與ActNow劇場的藝術家們,也透過工作坊了解當地酷兒社群和生活樣態,並造訪了不少阿得雷德的「同志聖地」。對於時常四處奔走、作品需與各國不同創作者共事的周東彥來說,每一次合作,也好似展開一段情感關係:在或長或短的那段時間裡,他們試圖理解彼此、密集見面,就各種題目進行討論、思辨,一起攜手完成作品,然後分開,回到自己的工作場域;那曾經有過的親密,以一種特別的形式存在,直到下次巡演、直到有緣再聚——也隱隱和此次的創作主題遙相呼應著。

周東彥說,每次的共製合作,他都希望能在這過程中放下自己既定的工作方法、創作規則(他也期待對方可以如此),盡量避免「做完一個計畫之後,你還是同一個你」的結果。於是,此次與擅以應用劇場的論壇形式,同樣關注社會中酷兒生命經驗的愛德溫相遇,在同與不同之間,他們如何將此前的創作成果和討論內容、這段時間相隔兩地各自蒐羅的創作素材混搭編排,又會以什麼樣的形式手法、實驗孵化成為演出作品,則更待今年年底,兩人再次相遇的工作坊和階段呈現,慢慢摸索、塑型。同時,周東彥與兩廳院也正策劃舉辦一個「國家級約會計畫」,作為公開的駐館活動,目前暫定由藝術家本人作為「對象」,廣邀人人參與,以類似「快速約會」的方式同場聊聊、彼此認識,從劇場開啟一段友誼關係。

讓自己呼吸的一段「空間」

成為兩廳院駐館藝術家,周東彥謙言幸運。二○一四年由他主持的狠劇場與狠主流多媒體,開始了與兩廳院合作NTCH togo線上影音頻道,他與場館行政團隊的關係並不陌生,也非常清楚這一次為期兩年的藝術基地計畫,兩廳院對於藝術家們的期待及所給予的支持,不單只是一期一會的「生產」,更提供了一段用時間換取的「空間」。這個兩年,周東彥雖然仍須按照既定計畫繼續奔波,未來也可能憑藉場館的國際聯繫,前往見習世界劇場大師們的工作現場;但心態上,他深知兩廳院希望藝術家們藉此時機「休息,且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一大前提,並期待自己能在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工作習慣中,適度呼吸。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暨設計學院劇場與多媒體碩士,現為狠主流多媒體總監、狠劇場導演。

◎ 2013年劇場作品《空的空間》榮獲世界劇場設計展(WSD)最佳互動與新媒體獎;2018年參與雲門舞集《關於島嶼》之多媒體設計,獲得英國光明騎士「劇場投影設計」獎。

◎ 曾以《時間之旅》(2012)及《你找什麼?》(2017)兩度入圍金馬獎與臺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

◎近年作品包括:《空的記憶》、《關於活著這一件事》、《我和我的午茶時光》、《可交換城市計畫》、《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