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沛瑞茲透過BECOMING呈現一個瞬息萬變且運行不止的世界,以肢體動作探索並回應我們所身處的時代有關遷移、身分以及轉變等議題。(張震洲 攝)
舞蹈

在全球移動的世界中 探討身分轉移與認同

伊凡.沛瑞茲與舞蹈空間舞團BECOMING

來自西班牙,目前旅居荷蘭的編舞家伊凡.沛瑞茲,繼二○一六年的《迴》之後再度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將推出最新作品BECOMING,編舞家以自己旅居與身分變動的經驗為起點,探索人在移動中的相互關係。原作已在歐陸巡演十場,來到台灣的演出,舞者將自三人增加為七至十人,對沛瑞茲來說,歐陸的演出版本僅是個起始點,台灣的版本不會是歐陸版本的重製,而是將反映台灣當地的文化與動能。

來自西班牙,目前旅居荷蘭的編舞家伊凡.沛瑞茲,繼二○一六年的《迴》之後再度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將推出最新作品BECOMING,編舞家以自己旅居與身分變動的經驗為起點,探索人在移動中的相互關係。原作已在歐陸巡演十場,來到台灣的演出,舞者將自三人增加為七至十人,對沛瑞茲來說,歐陸的演出版本僅是個起始點,台灣的版本不會是歐陸版本的重製,而是將反映台灣當地的文化與動能。

2018TIFA 舞蹈空間 X 伊凡.沛瑞茲BECOMING

3/16~17  19:30 3/17~18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2-33939888

還記得二○一六年的《迴》,舞者們集體跳繩長達兩分鐘,那奮力掙脫束縛所累積出的爆發性畫面,令人印象深刻。那是西班牙籍編舞家伊凡.沛瑞茲(Iván Pérez)首度與舞蹈空間舞團的合作,也是他首次透過舞蹈展現他對台灣的觀察。今年他將再度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並帶來他的最新作品BECOMING

出生於一九八三年的沛瑞茲,是位旅居荷蘭的西班牙籍編舞家,為荷蘭舞蹈劇場(NDT)前舞者,曾獲得西班牙國際編舞競賽的「最佳詮釋獎」,以及馬德里Cultura Viva Foundation的傑出藝術家。沛瑞茲二○一一年加入荷蘭科索劇院,開始全力發展編舞生涯,並在二○一六年成立自己的舞團“INNE”。沛瑞茲的舞作風格流暢、明亮,並以擅長建構情感豐富與肢體強烈的舞蹈著稱。作品時常探討人之於現實的關係,充分讓表演者透過肢體展現其舞蹈意圖與情感。

移動造成身分轉換  形塑當代社會

BECOMING,舞作的名稱即帶出數種想像:未完成的、正在成長的,以及一個持續變化的狀態。這與編舞家自身的經歷息息相關。

沛瑞茲自二○○三年移居荷蘭,在融入當地藝術圈的同時,也深受其都會多元化的影響。在十多年的旅居生涯中,他歷經多次的身分轉換,從舞者到教學者、編舞助理到編舞家,到現在成為自己舞團的藝術總監。對他來說,每一次的轉換,都讓他重新審視自己的身分。而當他觀察當代世界的變化,他感到人的身分其實是處於一個不穩定的狀態,隨時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如同目前正發生在歐洲的現況,為數難以估計的人們正因被迫移動而造成身分認同的模稜兩可。我們因之可以說,當代社會的形塑基本上是由移動所建構的。

因此在創作BECOMING的過程中,不斷浮現於編舞家腦袋中的問題包括:「在當代全球移動中,我是誰?」、「我如何與我周遭的人進行談判?」、「我們如何在不斷變動的狀態中適應這移動?」而這些也是編舞家想透過這個作品給觀眾的提問。

改變和轉換  人生的基本原則

BECOMING之前,沛瑞茲分別於二○一五年創作了Exhausting Space,以及二○一六的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藉著這兩個作品,他透過肢體來實現他對於人與現實關係的探討,而這些研究都成為他編創BECOMING的養分。

沛瑞茲說,BECOMING從最初的兩百多個主題開始發展,逐步去蕪存菁濃縮至演出時的十五個,那過程宛若是以不同的身體相互進行了一系列不斷轉換權力關係的溝通與談判。這些不同的身體建構了一個群體,而這個群體必須在一套已設定好的規則及架構下運作。舞者們在這個架構下,既屬於一個群體,同時也是個人,彼此以身體的不同部位相互連結、溝通著。他們處在一個不斷蛻變、進化與移動的過程,每個人以自己的方式,運用自己的行動與敏銳度,感應彼此的訊息,並對接收到的訊息作出即時回應。

這樣的互動帶出了BECOMING所想呈現的世界:個人的身分在群體中,是不斷地受到際遇與經歷的影響而轉換;藉著與他人的互動,我們更能明瞭自身所處的現狀;在變動的群體中,個人持續地與周遭人事物進行溝通,並尋找自己的位置。

另一方面,演出的音樂部分是由荷蘭音樂人Rutger Zuydervelt(Machinefabriek)現場操盤。極簡的音樂風格融合了環境聲響、轟鳴聲、原野錄音及電音等元素。他同時在演出現場準備許多不同的「工具」,可能是一捲老舊的錄音帶、一塊磁鐵、一片金屬,或是任何他認為適合為當下演出製造出聲響的「材料」。 Zuydervelt在演出時視舞者的狀況,以他的音樂直覺有機地回應舞者的肢體,在原有的聲響上加以現場配音,讓聲音與動作真正達到共享同一種脈動與質地。

台灣演出版本  反映當地文化與動能

BECOMING是沛瑞茲成立自己的舞團後的第二個作品,為歐洲Pivot Dance計畫的委託創作之一,舞蹈空間舞團與荷蘭科索劇院同時也參與其共製。此作品於二○一七年首演後,至今已於歐陸巡演十場。歐陸版本的演出舞者共三人,其中包含一位舞蹈空間舞團舞者陳韋云。三月於台灣演出時,將改為全由舞蹈空間舞團的舞者擔綱,演出人數也將增加為七至十位,排練工作一樣將從肢體發展溝通與談判的過程中,尋找更多屬於台灣的元素。同樣地,現場的音樂演出,也將因應台灣情境的不同,選擇使用適合的工具或材料。對沛瑞茲來說,歐陸的演出版本僅是個起始點,台灣的版本不會是歐陸版本的重製,而是將反映台灣當地的文化與動能。

沛瑞茲透過BECOMING呈現一個瞬息萬變且運行不止的世界,以肢體動作探索並回應我們所身處的時代有關遷移、身分以及轉變等議題。他這麼說道:「改變和轉換是人生的基本原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Pivot Dance  鼓勵舞蹈創作新行為

Pivot Dance是一個為編舞家、製作人及觀眾而共同設計的三年計畫,主要是為激發並開啟三方對於舞蹈創作的對話。此計畫受到歐盟「創意歐洲計畫」的補助,由英國The Place創意舞蹈劇場、荷蘭舞蹈節及義大利夏季歌劇節三個舞蹈機構結盟辦理。該計畫有清楚的主張:為協助藝術家於職涯發展之初可以發揮他們的藝術理念,藝術家於創作最初期即需要製作人及觀眾的參與支持。

上述三個結盟單位各自媒合了兩組獨立編舞家與製作人,並委託每一組創作一支新作品。被選出的這十二名參與者透過四個一系列的實驗工作坊,練習如何與觀眾溝通他們的創作過程與想法。然而Pivot Dance計畫最重要的部分是發展了一個「觀眾俱樂部」。俱樂部成員來自各行各業,他們聚集一同觀賞、討論舞蹈,並參與了這些新作的創作過程,成為這六組創作的後援網絡。對參與計畫的編舞家們來說,透過這些非舞蹈專業人士的眼睛,他們可能會看到原本被忽視的觀點。

Pivot Dance在為編舞家╱製作人尋求新的創作方式與思路的同時,也重新定義了觀眾的參與方式。(王嫈綠)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