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離派會館(李秋玫 攝)
特別企畫 Feature NSO 帶著「台灣」去歐洲╱第五站:維也納 探訪維也納

不只有莫札特 音樂之都古今交錯

作為聞名世界的「音樂之都」,維也納與許多重要的音樂家可說是關係深遠,當然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莫札特,到了維也納,必然要尋訪他的足跡。除了代表西洋古典樂的莫札特,這裡也是現代音樂關鍵人物荀貝格的出生地,「荀貝格中心」正是樂迷們親近現代音樂寶藏的地方。

作為聞名世界的「音樂之都」,維也納與許多重要的音樂家可說是關係深遠,當然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莫札特,到了維也納,必然要尋訪他的足跡。除了代表西洋古典樂的莫札特,這裡也是現代音樂關鍵人物荀貝格的出生地,「荀貝格中心」正是樂迷們親近現代音樂寶藏的地方。

來到維也納舊城區,不能不注意到的建築物就是聖史蒂芬大教堂。直入雲霄的尖塔、雙鷹造型的琉璃瓦、精細的裝飾與金碧輝煌的神壇,無不令人嘆為觀止。依循著過去的規定,舊城區所有的建築物,都不能高過它,因此要不看到它也難。的確,聖史蒂芬大教堂不但位居此地的中心,也是居民的精神信仰的中心,對於音樂領域來說,它更是與海頓、莫札特等諸多音樂家生命相連的地方。

拜訪莫札特的家

大教堂後面,一條狹窄的巷弄轉進去,「莫札特之家」(Mozarthaus Vienna)就在一個圓拱門的後面。莫札特出生於薩爾茲堡,但他從幼年開始,便一生旅行漂泊。一七八四年,廿七歲的莫札特與太太帶著出生才九天的兒子落腳於此處。雖說在許多地方都曾留下他的足跡,但這間屋子,是莫札特待過最長時間的地方。但即使最長,也不過兩年半。這裡是他所住過最風光、也最貴的房子,原因是他們需要空間來社交與接待客人。然而那也許值得,因為這段時間是他最快樂、創作量最豐沛的時刻,也由於創作了歌劇《費加洛婚禮》,因此這間屋子也被暱稱為「費加洛小屋」。

小屋的展覽以樓層劃分,四樓設有巴洛克式的裝飾,將莫札特的朋友、死對頭及當時音樂家、地理環境、城市畫像等等一併做介紹。三樓從他的《費加洛婚禮》,並且延伸到其他作品研究,讓人沉浸在他的歌劇展覽中。二樓才是他真正住過的地方,有四個大的房間,兩個小房間與一個廚房。在這裡可以還可以看到莫札特的手稿、書信、同時代的桌椅、撞球台等。即使當年的家具擺設已經不可考,但是踩在嘎吱作響的木板上,從窗戶外看出去的街景,也許都跟莫札特看到的一樣。尤其是館內的語音導覽做得相當豐富,走一趟莫札特之家,就能對作曲家有全面的了解。

音樂之都豈只有莫札特?

雖說現在已是廿一世紀,然而走在維也納街頭,處處仍能看到十九世紀「青年風格」(Judendstil,或稱新藝術Art Nouveau)應用在生活上。當初藝術家們為了脫離學院派藝術,在一八九六年以克林姆為首創立了「分離派」,影響力遍及建築、家具、珠寶設計甚至馬勒、荀貝格等人的音樂上。因此,要理解當時的音樂,怎不走一趟「分離派會館」(Secession)?會館建於一八九七年,白色建築物寫著格言「時代有它自己的藝術,藝術有它的自由」,上方有一顆由一片片金黃色月桂葉組成的圓頂,非常顯眼。裡面最有名的就是《貝多芬飾帶》Beethoven Frieze,整個牆壁四周以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快樂頌》為基底,相當值得細細研究觀賞。

也許荀貝格沒有莫札特、貝多芬那麼為人所知,但他絕對是影響廿世紀音樂發展的關鍵人物,只可惜猶太人的身分,迫使他遠走他鄉。直到一九八八年,他的遺物才回到了他的出生地維也納。因此,到訪音樂之都豈可只有探古,「荀貝格中心」(Arnold Schönberg Center)還是樂迷們親近現代音樂寶藏的地方。

一進門就有豐富的CD與書籍擺設,左邊圖書館有大量有關荀貝格的手稿、信件、書籍等館藏,往右邊走去,透過玻璃可以看到作曲家的工作室,裡面有鋼琴、書桌、工具及放置樂譜的抽屜等等,一旁有他女兒錄製的影片,透露他的生活的點點滴滴。再往裡面進去有一個大空間,牆上依年份記錄著他的事蹟,桌上則有豐富的照片,對照著入館時拿到的小冊子,還有詳細的解說。角落還有布列茲詮釋他作品的小視聽空間。走到最後,才發現原來作曲家除了創作樂譜之外,還設計紙牌、西洋棋等遊戲,而中心更曾特地依據他立下的規則辦了一次比賽呢!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達人帶路

NSO行銷組組長

鄭巧琪:令人懷念的教堂鐘聲

坐在為了拍攝呂紹嘉總監而租來的車子上,歐巡期間都是我提問,試圖一探總監對柏林與維也納的回憶與情感,在影片拍攝接近尾聲時,這下換總監訪問我了。總監一派輕鬆地問:「離開十年再回來,感覺如何?」

不知怎麼的,腦中劇場直接跳到中央墓園。我想到週末搭電車轉巴士到跳蚤市場,看到曾代表著奧地利二戰後經濟復甦、人民有餘追求生活品質的瓷器,在跳蚤市場從十元先令漲到卅歐元,但像薩爾茲堡彩色房子一樣雅緻的顏色,還是吸引我把口袋掏空,那些各式手工織品就更別說了,買回家這裡鋪一條那裡鋪一片,為獨居的房子增添暖意與舒適感。

但最讓我想念的是中央墓園和其中的Dr. Karl-Lueger-Gedächtniskirche教堂,整理得宜的墓園散步拜訪音樂家墳墓,在心裡跟他們說長長的話,相當舒服,特別是初夏。教堂內湛藍色的小圓頂與透光玻璃,坐在其中,沒有宗教條規的懾人,卻有一種坐進一張舒適沙發椅的恬適感。

送樂團上車前往機場,飛往里昂後,我終於可以獨享維也納,其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情。到聖史蒂芬大教堂裡坐一下,在這個教堂裡維也納送走了海頓,歐巡連日來奔波的毛躁,被大教堂裡的灰色石柱、深咖啡色座椅、漂亮的彩繪玻璃與透進來的陽光燙平,再等一下,直到聽到鐘聲。很久以前有個住在台灣的歐洲人跟我說,他最懷念的是歐洲的教堂鐘聲,沒想到我也會懷念。

信步走往Doblinger譜店,這個譜店曾是莫札特、貝多芬的出版商,他們也曾在譜店二樓的沙龍發表過新作。譜店不大,但令人安心,不管要找什麼譜或書,只要開口一定能得到答案,有時還會得到最新出版動態或是舊聞秘辛,像得到彩蛋一樣。再前往讓日本人瘋狂的,不是沙赫蛋糕,是Oberlaa甜點屋,維也納人吃蛋糕去甜點屋,喝咖啡去咖啡廳,可是分得很清楚,這裡的巧克力慕斯和草莓小蛋糕非常好吃,是神明等級的食物。

就是這些小事,讓我希望維也納永遠都不要改變。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