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gela Lansbury和凱薩琳麗塔瓊斯兩大影星掛帥的A Little Night Music。(Joan Marcus 攝)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東尼獎提名揭曉 好萊塢明星有看頭

百老匯這幾年來最明顯的兩大趨勢,一是好萊塢明星掛帥,二是把老歌串起來演的所謂「點唱機音樂劇」。這兩個趨勢原本都是商業考量,從票房收益而發展出來的,但是從本屆提名名單看來,儼然是在品質上也開花結果,獲得了藝術的肯定。

百老匯這幾年來最明顯的兩大趨勢,一是好萊塢明星掛帥,二是把老歌串起來演的所謂「點唱機音樂劇」。這兩個趨勢原本都是商業考量,從票房收益而發展出來的,但是從本屆提名名單看來,儼然是在品質上也開花結果,獲得了藝術的肯定。

在時報廣場汽車炸彈後三天,今年的東尼獎提名揭曉。炸彈驚魂嚇不倒百老匯,絕大多數戲院都貫徹了「戲還要繼續演下去」(Show must go on)的座右銘,照演不誤。至於繼續演下去的戲,會是什麼樣的腳本,照東尼獎名單來看,大概也是「一切照舊」。

百老匯這幾年來最明顯的兩大趨勢,一是好萊塢明星掛帥,二是把老歌串起來演的所謂「點唱機音樂劇」(Jukebox musical)。這兩個趨勢原本都是商業考量,從票房收益而發展出來的,但是從本屆提名名單看來,儼然是在品質上也開花結果,獲得了藝術的肯定(如果以東尼獎為藝術優劣標準來看)。

明星不只充場面  演技也受肯定

就拿明星來說吧,今年的名單簡直可以與奧斯卡或艾美獎一較高下。在舞台劇類,五位男主角全都有長長的電影紀錄,以Fences入圍的丹佐.華盛頓更是有著影帝的榮銜,另外的裘德.洛(《哈姆雷特》)也可以稱得上一線明星,其他三人,克里斯多夫.華肯(Christopher Walken,A Behanding in Spokane)和Alfred Molina(Red)是老牌的性格演員,最後一位Live Schreiber(A View from the Bridge)是紐約近年來最受稱道的青壯輩劇場演員,也演過不少電影,雖然至今為止還沒有稱得上「一舉成名」的角色。

好萊塢一線女星也有兩位初戰百老匯就告捷,分別是音樂劇A Little Night Music的凱薩琳.麗塔-瓊斯和舞台劇A View from the Bridge的女配角史卡莉.喬韓森。

其他獎項裡也不乏電影電視演員,音樂劇男主角裡的Kelsey Grammer(《一籠傻鳥》)最著名的角色是Frasier,Sean Hayes(Promises, Promises)則是以Will & Grace成名。

至於音樂劇女配角Angela Lansbury(A Little Night Music)最為人熟悉的形象,雖然是電視劇Murder, She Wrote裡的女作家,但她本來從劇場起家,也從沒離開過劇場。舞台劇女主角蘿拉.琳妮(Laura Linney,Time Stands Still)也是演技派但不具明星身價的演員。

過去好萊塢明星跨界,大多落得「花瓶」之譏,劇場演員還可以此為戒,力陳攝影機與舞台不同之處,但今年的明星不但撐起票房,也很有可能拿下獎杯,包括華盛頓、麗塔瓊斯和喬韓森,都是奪獎大熱門。這似乎顯示,好萊塢和百老匯,都開始學會如何挑戲選角,而不只是「看那個明星有檔期」而已。

點唱機音樂劇  老歌營造感染力

「點唱機音樂劇」指的是拿現成歌曲為素材,套一個故事串成。自從《媽媽咪呀》全球大賣,這類音樂劇層出不窮,但是除了Jersey Boys,大多為行家所嗤。然而今年新音樂劇佳作不多,從評選階段評委會聲明讓Fences和《安隆》Enron兩部舞台劇參選最佳原創音樂,已經可見一般。果然名單開出,四個新音樂劇入圍,三部是「點唱機」,唯一原創音樂的Memphis,也是以一九五○年代流行音樂為本,在藝術上並無前瞻性。

「點唱機音樂劇」並非一定是新瓶舊酒無甚新味。Fela! 是講述非洲流行音樂Afrobeat開創者Fela Kuti傳奇的一生,老實說,除了他本人節奏強烈的音樂,還真無法傳達當時奈及利亞動盪的政治環境。American Idiot則是把搖滾樂團Green Day的概念唱片擴大發展而成,更是非用樂團原來的音樂不可。這兩個作品,都有瑕疵,人物刻劃失之單面,但是舞台呈現極具感染力,還是讓人看了情致激昂。

另外一個不算太新的趨勢,是百老匯與倫敦劇場界的「互通有無」。大西洋兩岸文化語言同出一源,劇場作品轉移本來就很容易,今年舞台劇Red和舊戲新演《一籠傻鳥》大熱,都來自倫敦。

但也有一個在倫敦叫好又叫座的製作,卻在紐約慘遭滑鐵盧,那就是以美國商業史上最大破產案為題材的《安隆》。此戲雖獲四項提名,但都是技術類小獎,無助票房,因此名單一出,製作人馬上決定收檔。

這個差別待遇,引發一陣茶壺風暴,倫敦劇評界發出多篇文章揣測美國人不欣賞《安隆》的原因,有的說美國觀眾保守,不能理解以娛樂手法表達嚴肅題材的反諷刺手法;有的說美國人鴕鳥,不敢面對過去的錯誤。這自然引來此岸的反擊,說英國人敝帚自珍到完全失去客觀性。

不過吵歸吵,「戲還要繼續演下去」,在可預見的未來,兩岸的交流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