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像的孩子》在首演前平均票房只有七成,首演後觀眾的好評灌爆PTT,在口碑效應的延燒下,票房迅速攀升,造成搶票熱潮。(動見体劇團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2015表演藝術回顧/現象觀察.趨勢探索 網路行銷當道,團隊現下必修學分  

現象10:鄉民口碑力量大,臉友集氣票房旺

由於大眾媒體的藝文版面和影響力日漸縮減,表演藝術團隊的宣傳重心,從過去的大眾媒體,移轉到網路上,特別是更容易接觸到目標群眾的臉書粉絲頁,如何經營、建立與粉絲良好的互動,也是各劇團現下必修的學分。而另一個重要「網域」就是PTT的Drama版,上面的「口碑」、「考碑」文,甚至足以左右一齣戲的評價好壞及票房成敗。

由於大眾媒體的藝文版面和影響力日漸縮減,表演藝術團隊的宣傳重心,從過去的大眾媒體,移轉到網路上,特別是更容易接觸到目標群眾的臉書粉絲頁,如何經營、建立與粉絲良好的互動,也是各劇團現下必修的學分。而另一個重要「網域」就是PTT的Drama版,上面的「口碑」、「考碑」文,甚至足以左右一齣戲的評價好壞及票房成敗。

去年的縣市首長選舉中,以素人之姿參選的「柯P」柯文哲,在一開始民調不看好的情況下,最後在被視為藍軍鐵票區的台北市大獲全勝,而他的競選團隊利用臉書、PTT、Youtube等網路新興媒介,扳倒在傳統媒體佔有強大優勢的對手,讓人見識了網路時代的鄉民力量。

其實,早在二○一一年出版的《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一書中,作者尼克.比爾頓即預告,臉書即將翻轉我們的世界。書中分析在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傳統的大眾媒體已經逐漸失去其權威性,臉書的產生可以視為一種分眾化的媒體平台。以往由報章媒體決定讀者所接收的內容,現今的臉書使用者,可以在網路上自行選擇接受哪些資訊。並且由於臉書的分眾化,網友的喜好與興趣具有相當程度的同質性,因而口碑的傳播與推薦的效果更大。在主流媒體已然逐漸失去權威性的情況下,臉書已經躍升為主流的行銷平台。

臉書經營成劇團行銷主流

鍵盤參與的時代,據統計臉書在台灣擁有一千五百萬活躍使用者,65%天天使用臉書。在臉書主導的世界,表演藝術的生態亦隨之翻轉。由於大眾媒體的藝文版面和影響力日漸縮減,表演藝術團隊的宣傳重心,從過去的大眾媒體,移轉到網路上,特別是更容易接觸到目標群眾的臉書粉絲頁(fan page)。臉書幾乎整合了網路傳播工具的功能,在表演團隊的臉書頁面上,無論是演出資訊、報導、宣傳片、行銷活動、劇照,甚至演後評論,都可以在粉絲專頁上找到。然而,相同的介面,如何經營、建立與粉絲良好的互動,創造引起網友共鳴,及可以被大量分享、轉載的話題,各個劇團都有各自不同的策略與方向。

根據二○一四年Daily View網路溫度計的大數據調查,網路聲量最高的果陀劇場,粉絲頁擁有將近十萬人次。由於經常有多部作品同時上演,劇團採取的是每日三至五則頻繁的貼文露出,內容包括演出報導、排演花絮、宣傳短片、名人推薦、贈獎活動等,「不怕洗版,只怕在茫茫網海淹沒」;擁有十三萬人次的臺北藝術節臉書頁面,亦是經營相當成功的粉絲頁,雖然藝術節在夏天才登場,但平日就藉由大量分享藝文、設計、創意相關資訊,吸引台北市愛好藝文活動的族群,維持粉絲的忠誠度。

台南人劇團的粉絲專頁也有高人氣,行銷宣傳江季勳表示,臉書小編通常以比較輕鬆活潑的口吻與粉絲溝通,為達到與觀眾互動的傳播目的,也經常舉辦活動,例如,今年的年度大戲《K24》就結合了其他小型劇目,舉辦贈票活動,最後統計活動分享的人數達到一千多人,成效超乎預期。狂想劇場的臉書雖然粉絲數不多,但內容相當豐富,製作人曾瑞蘭說,狂想的臉書詳實記錄一齣戲的製作過程,從概念發想、勘景、會議、排練到裝台、演出等台前幕後大小事,對一般觀眾來說,這是在舞台上看不到的,因而具有相當的吸引力。

數據指出,臉書的觸及率大約只有百分之十至十六,如何突破粉絲頁原有人數按讚、分享的「同溫層」,將訊息有效發散出去,擴大能見度,也是行銷人員努力突破的關卡。在部落格風行的時代,演出團隊為了刺激票房,會邀請部落客看排撰寫文章,透過小眾的意見領袖,吸引觀眾走入劇場。由於網路沒有報章雜誌篇幅的限制,部落客撰文也有較大的自由與彈性。部落格沒落後,個人臉書取而代之,成為發文的管道。

PTT的Drama版打造口碑效應

除了臉書外,PTT的Drama版,也是看戲觀眾的重要集中地。由於演出激增,荷包有限,為避免「踩雷」,精打細算的觀眾多半會在PTT上爬文,參考網友的看戲心得,來決定買票進場與否。PTT上發表觀演心得、評論的網友,多數偏重於劇情或演出內容的描述,以及個人主觀喜好,相較專業評論,顯少出現艱澀的學術用語或論述,用詞相對口語化,對一般觀眾而言,較直接,也較具影嚮力。

PTT上的「口碑」、「考碑」文,足以左右一齣戲的評價好壞及票房成敗。例如,動見体劇團《想像的孩子》在首演前,平均票房只有七成,首演之後,觀眾的好評灌爆PTT,在口碑效應的延燒下,票房迅速攀升,造成搶票熱潮。這種現象的逆轉,可見網路世代傳播形式的即時性,已然改變觀眾的消費行為。

強調即時、互動、分享是網路媒體的傳播特性,表演藝術團隊如何因應這波媒體的轉型,在無紙行銷的時代,讓宣傳效益加倍,讓人氣等於買氣,還需要更多細微的觀察及操作。然而,無論如何,最終還是得回到產品本身——一齣好戲才是製作最核心的關鍵。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