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劇場新勢力

設計「總體空間」 作品展現政治性

《哈姆雷特》的舞台設計裴普鮑姆,是目前德國中生代的舞台設計中,最富盛名的一位。我們曾經看過他設計的《玩偶之家—娜拉》、《點歌時間》,可以發現他的設計非常多樣。生於東德的他,總是不忘在作品中呈現政治性,這種政治性是:「刺激觀眾反思剛剛在面前呈現的演出。」

《哈姆雷特》的舞台設計裴普鮑姆,是目前德國中生代的舞台設計中,最富盛名的一位。我們曾經看過他設計的《玩偶之家—娜拉》、《點歌時間》,可以發現他的設計非常多樣。生於東德的他,總是不忘在作品中呈現政治性,這種政治性是:「刺激觀眾反思剛剛在面前呈現的演出。」

當我在做舞台設計時,我總是從建築師的角度思考

——楊.裴普鮑姆

歐斯特麥耶《哈姆雷特》的舞台設計裴普鮑姆(Jan Pappelbaum),是個不能在此次演出中輕略的重要人物,他是目前德國中生代的舞台設計中,最富盛名的一位。去年十月十一日到今年一月十日,挪威首都奧斯陸的國家現代設計美術館,舉辦了裴普鮑姆的舞台設計回顧展,就是說明他人氣指數的最好明證。

總是在尋求新的設計語言,不忘在作品中呈現政治性

一九六六年,裴普鮑姆出生於東德德勒斯登的一個演員世家,大學時他在威瑪讀建築。不過家學背景的影響,讓他學校的時候組成學生劇團,參加了威瑪藝術節,因此結識了一群學生導演,發展長期合作關係,這幾個人後來都大有成就,包括歐斯特麥耶、在法蘭克福塔樓劇院擔任藝術總監的Tom Kühnel、歌劇女導演Andrea Moses等。裴普鮑姆因為與歐斯特麥耶合作,還認識俄國前衛導演梅耶荷德(Meyerhold)的曾孫Gennadi Bogdanov,之後深受梅耶荷德派的影響。

即使以在台灣演出過的《玩偶之家—娜拉》、《點歌時間》、《哈姆雷特》為例,觀眾也會發現裴普鮑姆的設計非常多樣,從現代風格的室內設計,到原始元素與多媒體混雜的《哈姆雷特》,目前已累積八十幾部作品的裴普鮑姆,總是在不斷尋求新的設計語言。但是生於東德的他,總是不忘在作品中呈現政治性,這種政治性是:「刺激觀眾反思剛剛在面前呈現的演出。」

二○○六年,德國知名劇場雜誌《時代劇場》Theater der Zeit,特別為裴普鮑姆出版了一本作品集《部分就是全體》Der Einzelnen ein Ganzes,裡頭收錄大量劇照、訪談、合作過的導演(如歐斯特麥耶)與演員(如《玩偶之家—娜拉》的女主角安娜.蒂斯摩Anne Tismer)的專文介紹等。該書作者Anja Dürrschmidt分析裴普鮑姆的舞台設計,認為裴普鮑姆有一個最大特色,就是對平台的使用。即使是台北的觀眾,也能發現《玩偶之家—娜拉》是在一個旋轉平台,而《哈姆雷特》更進化到可前後移動的平台上。平台作為劇場的原始設計,從古希臘劇場就可見其端倪。這種本質性的劇場感,也深受不少導演的青睞(例如柏格曼就經常在他執導的舞台劇裡,用到板凳高度的小平台)。

試圖達到「總體空間」,試圖打破鏡框限制

除了這個簽名式的平台外,出身建築的裴普鮑姆沉浸在包浩斯(Bauhaus)的設計傳統中,將劇場視為總體藝術,重視空間效果,試圖打破觀眾席與舞台的鏡框限制,Dürrschmidt認為裴普鮑姆試圖達到一種總體空間(Totalräume)。而在舞台設計對裴普鮑姆的吸引力,是他能享受到建築師享受不到的創作自由(舞台設計不用向導演標案啊!)。關於建築對他的影響,裴普鮑姆說:「我舞台設計的建築層面,並非是裝飾性的,也不是外表的形狀…吸引我的,是嘗試用不同方式來安排空間。」

不過,裴普鮑姆也強調舞台是一種展示建築,就像是車展的名車般,要能夠讓演員與表演以最大的強度,呈現在觀眾眼前。對於裴普鮑姆的設計原則,可以用他引用表現主義建築師孟德爾頌(Erich Mendelsohn)的話來總結:「找出事先存在的事物,分解它們,然後再將它們挪用成藝術。」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