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昭君篇中的《雁門關》,研究京劇老生楊派唱腔的秦建國(左)扮演左賢王時,那一句「哈哈哈」,把草原性格與異國情調的邊塞風情展現無遺。圖右為張建珍(新舞臺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麗調艷歌琵琶行

蘇州評彈精銳盡出 訪台敷演新編《四大美人》

說書先生或二或三,男著長衫女穿旗袍,琵琶紙扇相伴,一啟口吳儂軟語,唱說古往今來——這就是蘇州評彈,已經久違台灣觀眾多時了。一月中,由江浙滬各大評彈團體菁英的特別組合,將以前所未見的浩大陣容,訪台演出新編書目《四大美人》,敷演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貴妃的絕世風流。演員除了有評彈十大金榜的男女狀元黃建華與張建珍,還有各團裡舞台形象亮麗的新人,更讓演員重新拼檔排演,堪稱「青春版」的《四大美人》。

說書先生或二或三,男著長衫女穿旗袍,琵琶紙扇相伴,一啟口吳儂軟語,唱說古往今來——這就是蘇州評彈,已經久違台灣觀眾多時了。一月中,由江浙滬各大評彈團體菁英的特別組合,將以前所未見的浩大陣容,訪台演出新編書目《四大美人》,敷演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貴妃的絕世風流。演員除了有評彈十大金榜的男女狀元黃建華與張建珍,還有各團裡舞台形象亮麗的新人,更讓演員重新拼檔排演,堪稱「青春版」的《四大美人》。

數盡歷史扉頁中的風流人物,有的以金戈鐵馬的英雄征戰留下血淚詩篇,有的是禍國殃民的民族罪人,丹青史冊書寫著善與惡、美與醜的,賢臣與昏君、美人和毒草的鮮明對比。能夠流傳千古的多是政治場域中的陽剛形像,女性的面貌模糊或又缺席,能夠萬古傳揚下的又多是守節殉夫的節婦,往往背負著貞烈的標籤,容貌美艷的女子,能寫進歷史,卻又偏向是惑君亂政、美色禍水的負面人物。

書中顏如玉,金劍起悲歌

中華文化歷史裡的美人究竟該如何定位?長於書寫女子情態的江南作家竇福龍,二十年前曾編創過評彈系列開篇紅樓夢《金陵十二釵》,他認為美人何其多,能夠選編入冊的理由,除了自身外貌條件優於常人,審美的的標準,各朝不一,應該另有幾點共通之處:首先,性格上的善解人意,和體貼入微的細膩,方能抵抗色衰愛弛後的被棄命運;其二,美人參與在歷史重大事件的危急時刻,承載著興敗存亡的關鍵作用,為了顧全大局,她捨己為公具有成人之美的奉獻精神;再者,所謂的美人兒,其充滿傳奇色彩的命運,往往又是終結在似花燦爛盛開的時刻,正所謂是紅顏命薄,人間難現白頭。

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貴妃,都有上述相同的際遇,編者不以戲說而是擷取史情,雖然在描繪時有所渲染發揮,但故事皆有根據,濃縮劇情的基礎以統一人物的發展為主軸,劇情出人意外恰又在情理之中。

春秋爭霸背景下,夾雜復國大業與個人私情糾結的越國浣紗女西施;出塞和番深明大義的漢代宮人王昭君,以個人和親命運換來邊關六十年的安定歲月;身分卑弱為國家動盪,捨小保大的三國女貂蟬;大唐後宮的貴妃,與李隆基陷溺於愛情至上,引來安史叛亂,當馬嵬兵變時,不惜自縊以保全唐皇和國家的安穩,個人的生死卻改寫了大唐盛世。

編劇為我們填補了歷史流傳上的種種疑惑和人性掙扎的空白,西施的離間計如何開始?貂蟬怎麼巧妙應用連環計?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流傳千年的美人情操,現代蘇州評彈嚴選的「四大美人」各有新譜的序曲:西施的〈沉魚曲〉、王昭君的〈落雁歌〉、貂蟬的〈閉月吟〉、楊妃的〈羞花譜〉,點出美人如玉又似玉碎難以兩全的命定悲戚感。

在台首演的《清平調》原作是《霓裳羽衣曲》,首演後綜合專家意見,大家都認為,既然是講演美人的故事,缺少楊妃上場無法呼應主題,因此特為赴台修改新編,並更名為《清平調》。衝突的起點寫在李白詩作〈清平調〉上,三首詩作在楊妃是三次褒獎,在高力士是三次貶諷,三起三落最後落在楊妃惑亂後宮的心病上結束,全書雅趣、情趣、詩趣並重,文化內涵取勝,是音樂性極強的詩篇。

《屬鏤劍》是編劇新創的書目,用一把吳王的配劍串起君臣間的悲劇,吳越世代爭霸的比賽,到底是孰勝?孰敗?是非對錯的標準在哪?無非是各為其主各爭其利,所以當伍子胥,孝衣素服現身在吳王伐齊後的慶功宴上時,已經預示他的被拒和悲劇,一步步逼問吳王,也逼近自己的死亡…,編劇講述斯人斯情斯景時,洞察人性的銳利目光,彷彿正化身作那把正待出鞘的寶劍,寒光閃閃發亮,著實令人期待。

結合各大評彈團體菁英,強強聯手的優化組合

數年未曾赴台推廣評彈,這次結合江浙滬各大評彈團體菁英的赴台版,與滬港兩地演出版都有差異,考慮到台北欣賞的人口和角度,特意精選評彈十大金榜的男女狀元(黃建華與張建珍)和各團裡舞台形象亮麗的新人,更為增強演出效果,推翻以往慣常的拼檔,幾乎重新針對書目選配新搭檔,編劇戲稱說這次是青春版的「四大美人」;幕後更有資深前輩和專家組成的集體導演評鑑團,細細打磨新人和新腔;又考慮語言上的隔閡,突破說書不打字幕的傳統,連說表裡的噱頭部分(笑料)也要求演員務必精準確實。照以往老說書人臨場的自由發揮,不按本子演出,這次統一劇本嚴格規範,原本的說書模式,只需和搭檔配合默契,依照所學的舊書路,自我即興掌控就夠,如今重新拼檔、重新作曲、新的書目,演員又來自幾個不同的團體,單單訓練排演,就等同排一齣京崑大戲,一篇書目上台就更換一組演員,其結果造成赴台的人數創歷年之最,規模足以架構起連台大戲了!

浙滬本地老聽客天天泡書場,以挑剔細節著稱,喜歡原汁原味,一段說「方卿見姑娘」主角下樓,可以說上大半個月,但這次台灣主辦單位希望青春版以整體和諧、故事完整、人物統一、舞台精亮為綜合考量,不沿用滬港版分割四大美人選段的方式呈現,所以一晚安排一位美人上場,以雙檔(兩人)或三檔(三人)的型態,擷取三到四篇書目起承轉合連續呼應,更能豐富地詮釋美人如玉氣勢如虹的歷史氛圍,各個美人各自有新譜的序曲來為引場,每場書目增設主持人解說序曲和點撥情節,這些都和一般書場所見所聞大有不同。

上海評彈團團長秦建國和師姐沈世華,在二度創作共同編曲排唱的《雁門關》中,讓學習蔣調版王昭君的沈世華,初初排練時就頗不能接受;新版的昭君,具有國際外交事務的遠大眼光,願意為胡漢和平出塞和親,承襲蔣調優雅抒情性格,王昭君出塞曲是悲悽哀婉的情緒,經過數度磨合後,她才能夠賦予昭君舞台的新生命。

研究京劇老生楊派唱腔的秦建國,襲用蔣、陳調的流派作基礎,加上現代音樂風格,間奏全是新構思,先是王龍上場,他運用武生的假嗓,其後的左賢王定為老生採用大嗓增強共鳴,那一句「哈哈哈」,把草原性格與異國情調的邊塞風情展現無遺,暢快淋漓、淳厚音色,每每聲震全場,也將此書目推向牡丹獎項的高峰。

聽故事是一種享受,聽江南佳麗用吳儂軟語的糯米腔說唱故事,更是升級般的享受,試想在《姑蘇台》這場景裡,吳越三角悲戀中的吳王、西施、范蠡,將如何化解這場火爆超級尷尬的局面?這一切的驚心動魄又是在邊說邊演邊唱邊彈下,多方交叉觀照問答中進行:游離在演員客觀敘述和扮演角色及說書人的點評歷史之中穿梭開展,跟隨演員的話語,時空跳近跳遠、角色忽男忽女、人物或忠或奸、情緒可悲可喜,在說書人簡練手法的引導下,像極電影鏡頭的快速切轉換,又像淡出淡入的長鏡頭抒情慢慢挑情動意,看戲無非是感同身受的當下震撼,聽評彈多半在超時空交錯中,優雅淡定地隨著想像力,神遊在金劍起悲歌歷史的戰事…久久不能銷懷。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老上海的優雅況味,新時代依然動人—蘇州評彈

影視作品中出現三十年的上海灘,常常會有幾大文化符號作為象徵,例如:黑白默片、歌台戲場外加長衫旗袍,特別連老月份美女牌上,也出現過當紅明星,懷抱琵琶唱評彈的嫻雅姿容。

還記得李安導演的《色戒》,安排欣賞評彈的場景,其中出鏡的高博文,也在《四大美人》演出陣容之列,他說導演很是尊重評彈演員,單就《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唱詞還作了修編,至於女主角湯唯的旗袍禮儀,都是專門到蘇州評彈團和盛小雲觀摩學習的,開始單單先學站姿。這點旗袍著裝後的心境,初演貂蟬的周慧,也有所體悟,當剝除掉製造幻覺的燈光和舞台裝置後,演員上台前如何開始進入說書先生的情境呢?怎麼能有那種悠然的氣氛呢?她說一旦穿上旗袍,從起身站立到緩步下坐,很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不會再用平時姿態了,當琵琶一抱弦索咚咚,糯米腔勾魂調的姑蘇吳音一出,屬於評彈的氣韻就油然而生,江南人家的小橋流水,風月無邊的庭台春色,莫不叫人神遊江南一回。

當其他戲曲演出場次變少,處境亦艱難時,評彈的演出生態還是奔走於江南的大小書場,尤其兩人雙檔短小精簡長於出外,說書先生常有供不應求之勢。另外,書場聽眾以中老年人居多,他們把評彈當作食衣住行的一部分,一旦走入百姓的生活,如何能讓其區別與藝術的審美間距呢?

台北並非吳方言的語系,如何吸引台下的關注,這次推出新篇作品,人物劇情固然完整統一,鑑於往常推出的書目都是短小精選,以唱為主的開篇,曾經數次來台的高博文,就認為在台北演出的經驗,是又興奮又惶恐,要精確分析好所有亮點與笑料的安排,還必須隨時察顏觀色,一看觀眾情緒鬆懈了,要立即修正演出,不能用面對說熟書的那種模式,因為兩岸三地觀眾欣賞喜惡的標準相差太多了。

團長兼演員的秦建國更指出這場評彈美人,考驗團員臨危不亂的應變便能力,壓力遠比說個長篇,或者去瑞士巡演還要沉重。作為連結各大評彈團體的上海評彈國際票房的蔣會長,則寄望在台北廣佈善緣,據聞台北的觀眾熱情又好禮,他相信這是能夠推廣和發展評彈藝術在華語世界的播種與扎根。

似乎,走出曲藝聲腔的限制,用麗調艷歌營造江南水鄉的從容與幽情,美人和才子方能步出蘇州園林,面向大世界,都說法語是世上最美的語言,香頌更是法語中的美好樂音,何彷聽一回被讚譽是中國最美麗的聲音——蘇州評彈,走進一座專為成人設計故事屋裡的新舞台……。

 

評彈小辭典

會書:特別挑選演員和書目的精華版組合,在節慶或是特別商請演員跨檔合作下才有的,可謂是強強聯手優化組合。

說書先生:早期說書者多為讀書人,講評歷代興亡故事,從而匡正風俗輔佐教化,後來演變是對評彈演員的尊稱。

開篇:演出正書之前,總會加唱一段敘事或是抒情的篇子,作為定場及定音的作用,近年來發展出小組唱、小合唱、表演唱等多元化型態,

噱頭:噱者之意就是指笑料,以幽默調侃、逗趣的說詞來諷、罵、激對手,並且挑鬆氣氛。在北方相聲稱「抖包袱」,頗似今日所說的冷笑話,有「噱乃書中之寶」的說法,可見其重要性。如果是在人物性格和情節的衝突矛盾中產生的喜劇笑料,叫「肉裡噱」,較之時下所說的腦筋急轉彎,更顯得冷雋、俏雅。

蜻蜓點水:唱腔以七字為一句,末一字押韻,第六字拉長聲腔,重音還頓點,這種唱法戲稱為「蜻蜓點水」。

大書:評彈是評話和彈詞的總稱,評話又稱大書,有說無唱演出多為單檔(一人),演員憑扇子和醒木輔助表演,邊說邊演,內容講評歷史興亡交替的居多,常見的有《三國》、《隋唐》、《七俠五義》。

小書:彈詞稱為小書,多半彈唱的內容是描述才子佳人的愛情題材,柔語如珠綿綿不絕,如《玉蜻蜓》、《珍珠塔》、《啼笑姻緣》;相對於大書,顯得輕柔小巧,演出大都是雙檔(兩人),表演特色有說、噱、彈、唱、演幾大部分。

起角色:說書人對劇情人物言行的模仿,而不是演員以劇中人物的面貌出現,即「說法中現身」的手法,由於還是長衫旗袍的打扮,演員的音調和神情,便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書場:特指評彈演出的場所,座位和一般戲劇演出有所區別,大多在二百座以下,保留了傳統戲台裡的喫茶用點心的部分,儘管可以帶用小食,觀眾並不會干擾演出,起身離座大多輕手輕腳。

目前滬上最佳聽書場所「鄉音書苑」就在南京路的上海評彈團,天天下午開場,連過年也沒休息,只要一杯飲料的票價,便可獲得吳儂軟語的饗宴。

還有在上海靜安區,康定路上張愛玲故居也將設為評彈的書場,打造老上海的老味道。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