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彈舞台往往簡單素雅,表演的編制依故事長短與內容需要變化。(許斌 攝)
焦點專題(二) Focus 吳儂軟語 說唱世事滄桑——評彈藝術

10個提問,認識評彈藝術

以吳儂軟語說唱故事的評彈,向來被視為江南地區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早自明代發展迄今,數百年的發展與積累,形塑了今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地位。今年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舉辦的「2016評彈藝術節」將於九月下旬登場,邀請到中國兩大評彈團體——上海評彈團與蘇州評彈團訪台演出,享有「評彈皇后」美名、四次訪台引起評彈旋風的盛小雲也將再度造訪。趁此機會,本刊透過十個提問,邀讀者入門一探評彈的藝術世界……

以吳儂軟語說唱故事的評彈,向來被視為江南地區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早自明代發展迄今,數百年的發展與積累,形塑了今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地位。今年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舉辦的「2016評彈藝術節」將於九月下旬登場,邀請到中國兩大評彈團體——上海評彈團與蘇州評彈團訪台演出,享有「評彈皇后」美名、四次訪台引起評彈旋風的盛小雲也將再度造訪。趁此機會,本刊透過十個提問,邀讀者入門一探評彈的藝術世界……

  1. 什麼是評彈呢?

評彈又可以被稱為蘇州評彈、說書或是南詞,是「評話」和「彈詞」兩種表演藝術的合稱。評話的演出風格粗獷豪放並且只說不唱,常被稱為「大書」,內容則以長篇故事為主,會以賣關子方式間段每一回故事,因此形成特殊的敘事模式,常會先說未來的發展再談到過去。故事多以俠義和英雄史詩為主。彈詞表演風格相較之下纖細溫婉,常被稱為「小書」,內容則以愛情故事和家族興衰為主,篇幅同樣以長篇為主。表演形式融合「說噱彈唱」,既要自彈自唱也要逗人發笑,後來也加入京劇和崑曲的科白手法,以表現出書中人物的動作和表情。

  1. 評彈是從哪時候出現的?

評彈起源非常早,早在中國明代蘇州地區就出現了說書的活動,《吳縣誌》寫道:「明清兩朝盛行彈詞、評話,二者絕然不同,而總名皆曰說書,發源於吳中。」兩種表演形式若是分開而論,「評話」起源於宋代的說話技藝,「彈詞」這個專有詞彙則最早出現於明朝嘉靖年間記載杭州八月觀潮:「其時優人百戲、擊球、關撲、漁鼓、彈詞,聲音鼎沸。」自明代發展以降,到清代時蓬勃的商業行為和經濟繁榮助長了評彈藝術的盛行,甚至吸引了朝廷的注意。《吳縣誌》記載乾隆南巡時特地將當時擅長演唱《游龍傳》的一名評彈藝人王周士請到行宮演唱,之後還隨乾隆回京。

  1. 評彈後來是怎麼發展的呢?

前面說到被乾隆皇帝帶回都成的評彈藝人王周士,他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位創立評彈行會組織的評彈藝術家,在晚年建立了「光裕會」(後稱光裕社)。光裕社成立後評彈藝術繼續蓬勃發展,在嘉慶年間流傳有《三笑》、《義妖傳》、《雙金錠》等節目,彈詞發展歷史上的「前四大家」(陳遇乾、俞秀山、毛菖佩、陸世珍)也差不多在這個時期開始出現,除了豐富了演唱的劇目外也拓展各家流派的唱腔。等到同治和光緒年間,評彈流傳到上海且受到地區的熱烈歡迎,在蘇滬地區也出現了以馬如飛、姚時章、趙湘洲、王石泉「後四大家」為代表的大量評彈藝術家,足可見此時的評彈藝術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

  1. 評彈是怎麼表演的?

評彈舞台往往簡單素雅,評話通常只會有一個藝人登台演唱,彈詞則會有兩位表演者,兩人中的「上手」手持三弦,「下手」則抱琵琶。表演人數和搭導方式可分為三種:一個人的單檔、兩位表演者的雙檔和三個人的三檔,除此之外還有小組唱、表演唱和大合唱等多種形式。演唱時的表演著重在五個部分「說噱彈唱演」:「說」是通過敘述來講故事,得描述劇情、環境和人物;「噱」是指「放噱」,也就是逗人發笑,希望引起觀眾對說唱內容的興趣;「彈」和「唱」自然就是演奏和演唱的部分;演則包括「手面」和「起角色」,前者是指手的動作和表情,後者為演員模仿書中人物的動作容貌。

  1. 評彈有不同的類型嗎?

評彈的類型很多,主要以長篇評彈為主,表演人員會將一個故事拆成幾十段甚至幾百段,每一段會被稱為「一回書」,每一回的總字數大概可以到兩萬字左右,其中都會摻雜被稱為「關子」的故事高潮,一檔演員每天會演出一回,有時會演唱完整部作品,有時只選其中段落演出。中篇評彈則往往分成三到四回演出,由多人演唱,可以在數小時內說完全部的故事,往往有評話和彈詞演員同台演出。短篇評彈更加短小而精練,演員數量又回到四人內的編制,演唱內容多以現代故事為主,歷史故事較為稀少。最後是經常演出的評彈選回,將精采段子加工成每回演出一小時,即可以在較短演出時間內保存原作的風格和特色。

  1. 評彈有分什麼流派嗎?

評彈的流派眾多,大大小小流派加起來約有廿多種,主要則以陳調(道光時期人陳遇乾)、馬調(嘉慶時期人馬如風)、俞調(咸豐、同治時期人俞秀山)等為主。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除了這些古早調派的後繼者之外,新的調派也奠基於舊調派之上,自成一家,比如馬調的後繼者就衍伸出了薛(筱卿)調、周(玉泉)調、蔣(月泉)調等。俞調繼承者則有後來自成一家的夏荷生和徐雲志。各家流派發展特色各有不同,有的著重表演和唱腔,有的以音樂性為主,各門各派都有自己吸引聽眾的一套方法。

  1. 評彈的特色是什麼呢?

評彈汲取戲劇和音樂層面上的長處,卻又保有說唱藝術的特色。以演出故事為例,其演出的語言可以分為第一人稱的說書人語言和第三人稱的故事角色的語言,演出多半會採用前者。第一人稱的台詞稱為「表」,第三人稱則為「白」,但又和戲劇的演出表白不同,注重在說故事而不是演故事,表演手法十分獨特。另外,評彈由於表演地域狹小,聽眾卻多,表演人員為了應付不同觀眾客群的需求,而必須絞盡腦汁開發出不同的表演吸引方式和曲目,評彈藝術因而在數百年間不斷創新和探索,才能迄今仍歷久不衰。

  1. 評彈有哪些知名作品?

評彈的知名作品太多了。以評話來說,「長靠書」的歷史故事類有《西漢》、《東漢》、《三國》、《隋唐》、《金槍》、《岳傳》和《英烈》等,專說英雄好漢義士俠客的「短打書」有《水滸傳》、《七俠五義》、《小五義》、《綠牡丹》、《金台傳》等,神怪故事和公案類還有《封神榜》、《濟公傳》和《施公案》等。彈詞的長篇著名曲目則有《三笑》、《白蛇傳》、《珍珠塔》等。上好節目除了傳承也有新作,如今經常性上演的有《十美圖》、《啼笑姻緣》、《林沖》、《玉蜻蜓》等作品。

  1. 評彈的藝術價值?

評彈藝術在二○○八年被選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注重的正是評彈在表演藝術上的獨特價值。發展百年的藝術除了持續推陳出新,能夠捕捉無論是俠義情長還是小情小愛的不同故事和演出方式,讓聽眾除了欣賞婉轉樂音,也可深深著迷於書中人物的愛恨情仇,隨著表演者的表情動作和放噱,體會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典雅的吳音說唱更賦予評彈藝術獨特的委婉風格,細膩的說唱和不同表演元素的結合,讓這門藝術直到今天仍有一定的魅力。

  1. 評彈近年來的發展如何?

評彈數百年來發展蓬勃,前後四大家更是將藝術推上高峰,在曲目和演出上都不斷創新。然而隨著廿世紀中葉以降,評彈觀眾數量不斷減少,市場大規模的萎縮,表演藝人也大量流失,藝術的傳承和發展面臨了強烈的衝擊和艱難的考驗。目前主要的工作除了培養新的觀眾群,也著重於保存舊有曲目,登記可唱的完整曲目尚有長篇歷史劇目六十五篇,新編歷史題材一百七十二部,近年也可以看到不少評彈藝術家的作品被整理出版,致力於保存逐漸流失的文化。

台灣評彈藝術發展主要有兩位藝術家程松甫和陽錦池,皆為台灣評彈團體「吳韻集」團員。兩人皆在一九四九年後來台,搭檔聯手演出。「吳韻集」前身為華報「華社票房彈詞組」,一九六○年至六一年間正式創立「吳韻集業餘彈詞研究社」,程松甫專供評彈「下手」,楊錦池負責「上手」,該社團並曾獲教育部第一屆薪傳獎殊榮。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