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座現場。(林韶安 攝)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NTCH Salon 劇院沙龍:劇場.議場—「思辨機構」系列講座摘要

後疫情時代的國際發展與連結

從2019年底迄今的疫情,讓原本活絡的表演藝術國際巡演與交流頓時止步,面對全新的國際旅行困境,第六場講座即以「後疫情時代的國際發展與連結」,邀請新媒體藝術家及編舞家蘇文琪、經營東南亞藝術家交流網絡的思劇團總監高翊愷與國家兩廳院藝術副總監施馨媛,拋出對此局面的可能解方與未來想像。

從2019年底迄今的疫情,讓原本活絡的表演藝術國際巡演與交流頓時止步,面對全新的國際旅行困境,第六場講座即以「後疫情時代的國際發展與連結」,邀請新媒體藝術家及編舞家蘇文琪、經營東南亞藝術家交流網絡的思劇團總監高翊愷與國家兩廳院藝術副總監施馨媛,拋出對此局面的可能解方與未來想像。

時間:47日晚間

地點:台北 國家兩廳院表演藝術圖書館

策劃暨主持人:林人中

與談人:蘇文琪(編舞家、一當代舞團創立人)

高翊愷(Thinkers’ Studio思劇團總監)

施馨媛(國家兩廳院藝術副總監)

林人中(以下簡稱林):去年3月我人在巴黎歷經了第一波封城。同時許多視覺與表演藝術活動都轉線上辦理。人們大量反思「現場性」、「身體感」、「參與跟聚集」的意義,並測試各種數位工具的展演技術(編按)。除旅行限制阻礙了國際巡演外,人權、環境、氣候變遷與綠能等問題意識也是過去一年來專業人士討論的關鍵字。如何在疫情的條件與配置下轉型或突圍?今天邀到3種不同角色的業界與談人,來談這段時間的觀察。

高翊愷(以下簡稱高):去年大家都在思考展演如何轉為線上,例如臺北藝術節的《島嶼酒吧》,原本也是實體演出臨時調成線上,開啟第一個執行的線上計畫。其中一個挑戰是藝術家不在劇場,只有觀眾在劇場。有12位藝術家他們都在自己的城市或空間,透過線上進行展演,所以挑戰不在面對科技藝術這件事,還有空間。

接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以下簡稱國藝會)也提出了一系列超疫計畫的補助。我自己關注東南亞的網絡交流,集結東南亞地區7個國家的朋友們,申請補助,邀他們分享東南亞的疫情現況,及藝術家和藝術工作者如何回應文化政策,及對工作領域未來發展的想像。

對於線上互動,我自己關注的挑戰主要在資源和技術。《島嶼酒吧》後來受墨爾本藝穗節邀請,挑戰變成藝術家在台灣,於是花了些時間研究Zoom,從它的框架和特性,去打造作品希望創造的社交狀態,這是我面臨的第3個挑戰。

第4個挑戰是思劇場去年的「東南亞性別網絡交流計畫」,思考的是原本的駐村計畫如何在線上實踐。盡可能透過前面3個經驗,將駐村轉換成比較多的溝通模式,與大眾對話。把藝術家需要呈現的訊息與線上的優勢展現出來。

施馨媛(以下簡稱施):兩廳院核心的任務是場館,跟藝術家一起創作。去年立即的衝擊是TIFA的國外藝術家能不能來,國內藝術家在創作時需要什麼資源,首先想到的不是轉為線上,是如何持續有創作的能量。

疫情沒那麼快結束,那麼如何創造新的溝通形式?國外很多場館用直播方式把展演轉到線上,這也許是疫情期間的過渡形式,當它不在傳統的劇場空間,也不是傳統跟觀眾的關係時,要如何溝通作品?過去觀眾在劇場中是被動接受這個演出,在線上觀賞時他可能隨時要看臉書、接電話,我們要如何用數位的新方法,去抓住觀眾注意力?

疫情前,國家兩廳院參與文化部與經濟部的5G計畫,成為示範場館,思考如何從高速雲端的網路空間,數位形式如AR或多視角來思考未來營運、從服務到研發等方向。年底也與工研院合作,從實驗中讓藝術家與場館知道可以如何運用在創作上,希望能夠在今年成為陪伴藝術家的方法。

蘇文琪(以下簡稱蘇):我的創作媒材上,除了身體,也重視數位工具,不單單只是為了技術和感官享受。去年「亞當計畫」中我們以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作為工具,我分享自己上網時的螢幕桌面,將研究閱讀的網頁轉化為表演素材,開很多視窗是平常上網時的邏輯。當這些視窗與所有連線的人分享,原本閱讀時的私人線上空間被線上觀賞,這對我來說是個有趣的體驗。讓我想到韓炳哲提到數位工具中,人跟人之間消弭了距離。以往人們看表演,身體還需要移動到劇院,但現在做線上展演,身體沒有了移動的距離。

回應VR的技術,我覺得我就是「影像」,影像就是我,所以我究竟是誰?藝術家們討論「義肢」這個概念,例如你操控你的眼睛看到和聽覺聽到的東西,線上工具變成你的義肢或你的avatar。去年很多藝術家直播作品或錄影再播,因此也面臨另一個問題:就媒材上,你究竟在表演什麼?而誰在表演?

我認為數位工具和數位藝術這件事,在世代差異上會差很多。現在20-30歲的世代最值得觀察,他們直接面臨這個衝擊。接下來如何應變整個國際藝文環境的轉變,也值得關注。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