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專欄 Columns
- 蜉蝣ㄘㄗ
- 挑戰邊界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特別企畫(一) Feature
- 精采文章試閱 解封!? 容「疫」挑戰 大未來!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18
- 精采文章試閱 當前困境、近期挑戰、啟動未來…… 「疫常狀態」下的10個可能 / 文字 本刊編輯部 / 20
- 精采文章試閱 瘟疫可以是「危」,也可以是「機」 這隻黑天鵝 加速「新常態」的降臨 / 文字 茹國烈 香港資深藝術行政、前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 / 26
- 精采文章試閱 面對脆弱體質 汲取經驗、打底優化 / 口述 朱宗慶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採訪整理 黎家齊、李秋玫 / 34
- 以戲振興,逆光出航 / 口述 辜懷群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採訪整理 兆欣 / 35
- 以不變應萬變 絕非後COVID-19時代生存之道 / 文字 陳樹熙 作曲家、指揮家,現任臺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系主任 / 36
- 困頓之中,光之所在 / 文字 温慧玟 雲門舞集舞蹈教室執行長 / 37
- 「後疫情」仍過於樂觀 須學習與病毒共處 / 口述 梁志民 果陀劇場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採訪整理 吳岳霖 / 40
- 大象與蚯蚓:疫情後的表演藝術生態關照 / 文字 于國華 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 / 41
- 更柔軟地去接受未知的挑戰 / 口述 鄧富權 策展人 採訪整理 張慧慧 / 42
- 未來的劇場 虛實整合能力更形重要 / 口述 車克謙 燈光設計、光創演繹有限公司創辦人 / 43
- 疫情的共同經驗 啟發更多共鳴 / 文字 魏琬容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執行長 / 46
- 只在黑盒子內運作,已經不夠了 / 文字 吳季娟 劇場獨立製作人 / 47
- 在變與不變中 「油麻菜籽」的省思 / 口述 孫富叡 一心戲劇團執行長 採訪整理 吳岳霖、陳明緯 / 48
- 藝術存在的形式,不限於劇場 / 口述 楊乃璇 小事製作藝術總監,週一學校創辦人之一,水瓶座 採訪整理 張慧慧 / 49
- 精采文章試閱 讓國家文化力 帶動國家的品牌力 訪文化部長李永得談後疫情文化振興 / 採訪 黎家齊、吳垠慧 文字整理 吳垠慧 / 54
- 黃堃儼 ╳ 蔡明叡 想當YouTuber? 先聽演奏家們怎麼說 / 文字 李秋玫 記錄整理 羅又莛 / 62
- 鄭卜元 ╳ 樊宗錡 你VR了嗎? 迎向未來的身歷其境 / 文字 白斐嵐 / 66
- 精采文章試閱 兩廳院「不(只)在劇場」計畫廣發英雄帖 疫情催化下,找尋未來劇場的樣貌 / 文字 齊義維 / 70
- 英國 爭取援助、創意開發 表演產業積極救亡圖存 / 文字 林大貂 / 78
- 美國 震開社會的裂隙 藝術生態改造的契機? / 文字 謝朝宗 / 80
- 德國 聯邦政府的「文化重啟」 不補貼藝術家的振興方案? / 文字 鄭安齊 / 84
- 法國 疫情突顯結構性膨脹 「迫切結盟」劃開想像 / 文字 王世偉 / 86
- 荷蘭 智慧封城至逐步解封 迅速應變讓藝術不止步 / 文字 賴德文 荷蘭Nyenrode MBA研究生 / 88
- 日本 現實如荒誕派戲劇 劇場「物理性對峙」的難題 / 文字 李思漢 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 90
- 韓國 新闢數位內容戰場 資源分配爭議延燒 / 文字 許景涵 梨花女子大學韓國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 92
- 北京 解封又再封 演藝寒冬穿越酷暑直入北極 / 文字 王泊 / 94
- 武漢 線上同步演出成趨勢 醞釀功力等著「報復性演出」 / 文字 張武宜 中國武漢江漢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 96
- 上海 解封之後的「疫」想天開vs.「藝」想天開 / 文字 李翠芝 / 98
- 香港 回不回得去? 從沒退路中尋進路 / 文字 陳國慧 / 100
即將上場 Preview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演出評論 Review
企畫特輯 Special
話題追蹤 Follow-ups
- 精采文章試閱 升級表演藝術圖書館 為民眾與兩廳院「搭橋」 專訪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 / 採訪 黎家齊、李秋玫 文字整理 謝依庭 / 122
- 疫波未平 祝融再起 訪李永豐談紙風車與劇場現況的「危」與「機」 / 文字 吳岳霖 / 126
- 精采文章試閱 回應當代社會 展現世代新態度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與得獎作品 / 文字 王郁慈 / 128
- 照著口令「動作」 DIY家具的虛擬幸福異境 從《經濟實惠的解決方案》演出看人的自我物化 / 文字 詹育杰 巴黎索邦第一大學美學與文化研究博士 /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