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融合現代舞與高空懸吊,並結合升級動態捕捉技術,圖為舞者徐立恩演出的〈迷〉片段。(誠品表演廳 提供)
跨界 即時互動多媒體劇場《追》

藉科技讓表演自由 追尋自我的永恆課題

繼二○一五的《路》之後,白鷺鷥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持續跨界的藝術追求,將與一票明星創作者推出全新創作《追》。《追》的實驗精神來自於藝術與科技的交會,透過懸吊裝置、感應裝置結合光學感測、VR定位感應等動態捕捉技術,舞者更自由地展現;演出以〈尋〉、〈迷〉、〈殉〉三段故事建構,看似各自獨立,實則串起對當代社會的觀察,探討該往何處去、該如何自處等生存本質大哉問。

繼二○一五的《路》之後,白鷺鷥基金會董事長陳郁秀持續跨界的藝術追求,將與一票明星創作者推出全新創作《追》。《追》的實驗精神來自於藝術與科技的交會,透過懸吊裝置、感應裝置結合光學感測、VR定位感應等動態捕捉技術,舞者更自由地展現;演出以〈尋〉、〈迷〉、〈殉〉三段故事建構,看似各自獨立,實則串起對當代社會的觀察,探討該往何處去、該如何自處等生存本質大哉問。

【誠品跨界】即時互動多媒體劇場《追》

11/16~17  19:30   11/17~18  14:30

台北 誠品表演廳

INFO  02-66365888轉8819

繼《路》(2015)之後,白鷺鷥基金會董事長、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擔任藝術總監,再度領軍一票全明星創作者——威尼斯影展VR最佳體驗金獅獎得主黃心健、二○一七世大運開幕式導演及編舞家謝杰樺和林立川、視覺藝術家AKIBO、鋼琴家盧佳慧、前太陽劇團舞者張逸軍等,推出全新創作《追》,陳郁秀說:「希望透過這個作品宣示藝術創作就是不斷實驗,透過實驗才會有偉大的創新。」

本作的實驗精神來自於藝術與科技的交會。透過懸吊裝置、感應裝置結合光學感測、VR定位感應等動態捕捉技術,舞者穿上裝有十七個感應器的特殊服裝,讓感應器遍布軀幹四肢與頭頂,技術顧問黃心健說:「這個裝置讓舞者更自由,讓影像跟隨舞者,舞者不受限於影像。」在《追》中,舞者跳離地面,懸吊裝置讓舞者移動的動線有了更寬廣的可能,謝杰樺補充:「動補技術讓肢體作為擴張的起點,整個空間成為一個身體。讓演出不只是平面,而成為立體。」

透過技術  藝術家描繪當代生活

對自我的尋求是創作者永恆的命題,科技則是當代創作者與受眾溝通的必要工具,謝杰樺說:「做藝術創作最重要的就是去回應世界,並體察自己。科技在這樣的創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為當代生活就是用科技溝通,當代觀眾理解事情的方式勢必跟過往不同,科技必然是一個新的溝通語言。」

有意思的是,科技作為溝通語言,創作者也試圖透過技術本身的特質,描繪當代生活樣貌。本作中,動態捕捉並非僅於一人,多人合演一角的多人動態補捉技術更是本作值得一探究竟之處。黃心健說:「這或許也闡釋了現代人的焦慮、不安,潛藏的多重人格。」

三段故事  鋪陳生存本質的大哉問

這不是陳郁秀在白鷺鷥文教基金會科藝案的首次出手。二○一二年起與黃心健合作的《潮 繼承之物》是該系列的濫觴,接著有結合多媒體科技藝術的作品,如鋼琴家盧佳慧獨奏會《夢鍵愛琴》(2016)將畫家江賢二作品與音符流動結合於一體,《追》的前身、多媒體互動劇場《路》則是從作家林克孝記錄追尋沙韻古道過程出發,訴說台灣的故事。

時隔三年,陳郁秀推出《追》,除了技術升級,劇情上也企圖畫出比《路》更大的格局,以〈尋〉、〈迷〉、〈殉〉三段故事建構,看似各自獨立,實則串起對當代社會的觀察,探討該往何處去、該如何自處等生存本質大哉問,陳郁秀說:「作品故事從一對生活在斗室、心卻面向著全世界的年輕人開始說起,關於他們對於內心嚮往的追求、對自己的追尋,在心靈深處尋求自己,浪漫中有現實。這段將會伴著觀者走過自己。」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