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鬧的風格及復古、胡撇仔、未來感元素大拼貼,《Dr.唐的戀愛學分》雖嬉鬧、喧嘩,但仍相當具有一致性。(新聲劇坊 提供)
戲曲

在二O四八年,復古?或是狂想?

評新聲劇坊《Dr.唐的戀愛學分》

《Dr.唐的戀愛學分》無疑是相當「接地氣」的,劇中充滿各式笑點,又特別是緊密地扣連著年輕世代可能皆曾看過的《唐伯虎點秋香》,接起了觀眾與劇中人物之連結。導演宋厚寬也試圖為這一文本找到適當的安排與調度,盡可能使用傳統一桌二椅,盡可能保留歌仔戲原有的曲調,甚至是適合這一文本的合宜處理方式。然而,劇情的描寫與串接,反成這部作品最致命的問題,處處看似理所當然,又處處都充滿矛盾與不合理。

《Dr.唐的戀愛學分》無疑是相當「接地氣」的,劇中充滿各式笑點,又特別是緊密地扣連著年輕世代可能皆曾看過的《唐伯虎點秋香》,接起了觀眾與劇中人物之連結。導演宋厚寬也試圖為這一文本找到適當的安排與調度,盡可能使用傳統一桌二椅,盡可能保留歌仔戲原有的曲調,甚至是適合這一文本的合宜處理方式。然而,劇情的描寫與串接,反成這部作品最致命的問題,處處看似理所當然,又處處都充滿矛盾與不合理。

新聲劇坊《Dr.唐的戀愛學分》

3/11  台北 大稻埕戲苑

在此,筆者不多談「經典改編」的脈絡,或許讀者已得知這齣戲的原型來自於元代劇作家喬吉的雜劇《李太白匹配金錢記》,又或是崑劇舞台上的《桂花亭》(即《三笑緣》中的部分情節)(註1。不過對筆者而言,《Dr.唐的戀愛學分》所謂的「經典心翻轉」僅能視為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的延續、再創作。新聲劇坊的《Dr.唐的戀愛學分》將背景設定在二○四八年,對創作者而言,那是一個AI人工智慧已經普及到可以取代人類的時代背景。劇中的敘事,很明顯地延續《桂花亭》或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才子唐伯虎為追求華府婢女秋香而賣身為僕的情節,描寫了集團小開唐小虎(陳昭薇飾)為追求女演員Selina(吳米娜飾)而應徵擔任其助理及一連串的劇情。

加入科技想像、翻轉經典愛情  結局卻令人驚詫

不過,《Dr.唐的戀愛學分》究竟要翻轉經典的什麼?又要藉著翻轉經典說些什麼?與經典作出什麼對照、互文嗎?新聲劇坊的臉書粉絲頁上提到:「《Dr.唐的戀愛學分》在經過創作群多次討論後,決定以時下最夯的『智能AI』+『未來科技』為主要話題,最大的變數是『人心難測』,自古皆然。」(註2然而,這部作品的風格如其戲劇顧問于善祿所寫:「我們本來就沒打算多正經!請和我們一起哄堂笑鬧吧!」(註3浮誇的表演與通俗的劇情,配上誇張的服裝、布景,髮色有粉紅、鮮紅、亮綠,服裝又是大蓬裙、大毛領、大花圈等等,甚至有曲調改編自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朗朗上口的〈紅燒翅膀〉,喜鬧的風格以及復古、胡撇仔、未來感元素大拼貼,全劇雖嬉鬧、喧嘩,但仍相當具有一致性。

不過,劇中直指所謂的科技議題,以及其所謂的人心難測的主題思想,又伏藏在哪呢?劇情除了前文所述,又穿插有Selina與Nero(鄭斐文飾)的女主演爭鬥、AI機器人9527(郭員瑜飾)協助唐小虎談戀愛,最後因為無法承載「愛」的內涵而損壞、關機;又或是Nicole(蔡孟君飾)升堂審問Selina,並下了「禁愛令」;最後,情節走向舞台上的所有演員都是AI機器人,他們所演都是「人」的故事,讓人不免驚詫。這是創作者對未來的一種想像,更是對「劇場」這一門「以人為主」的藝術是否會受到「科技」取代的叩問。在概念與創作議題的發想上,這部作品無疑在歌仔戲,又或是新編戲曲中優秀的,只是,我更驚詫的是究竟劇情是如何推演、鋪陳至結尾的?甚至,與經典之間的關係在哪裡?以《唐伯虎點秋香》為依傍的意義又如何呢?

喧嘩與笑鬧之後  如何深深刻進觀眾的心?

在這部作品的情節鋪排中,並不容易感受到其創作初衷與關注議題在滑稽、笑鬧的過程中被深化,更多的是,無法說服人的愛情鋪陳、點到即止的人與機器人關係……嚴格來說,創作者發現了此一主題的可能性,卻又在舞台上毫不間斷地喧嘩、笑鬧,大多是情節鋪疊才剛到位,卻又馬上在一陣笑鬧中轉向,不免有消費這一主題,又甚至是消費了經典改編、再詮釋的意義。當然,《Dr.唐的戀愛學分》無疑是相當「接地氣」的,劇中充滿各式笑點,又特別是緊密地扣連著年輕世代可能皆曾看過的《唐伯虎點秋香》,接起了觀眾與劇中人物之連結。導演宋厚寬也試圖為這一文本找到適當的安排與調度,盡可能使用傳統一桌二椅,盡可能保留歌仔戲原有的曲調,甚至是適合這一文本的合宜處理方式。然而,劇情的描寫與串接,反成這部作品最致命的問題,處處看似理所當然,又處處都充滿矛盾與不合理。

比如劇中寫到不夠優秀的機器人被安排到安養院洗屎桶,又或是劇中不斷提及LSD(毒品)、酒精危害人類,甚至是機器人因為「不會感染」所以被安排到「愛滋村」照料病患等,雖然這不全然是戲中的重點,但卻能夠明顯地看到創作者不夠深思熟慮,又特別是愛滋的感染問題、酒精、毒品的問題,當這些議題不經思慮地被放進劇中的同時,戲劇/曲本身所帶有的教育/化功能,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本就不夠了解這些議題的觀眾,心中的偏見是否會因為這樣的「貼標籤」而持續深化,繼而在「刻板」中繼續「刻板」?更直接地說,到了二○四八年這些問題還流行嗎?又或者,世界是否變得更好?找到更好的方式面對世界的種種不圓滿了呢?

當然,筆者認同本劇是創作者對於未來的一種想像,卅年後卻也不見得會變得更好,甚至一切都可能無解。但是,在面對這些議題的同時,能不能夠更謹慎地思考,不將所謂的「疾病」、「危害物」貼上不明究理的標籤,或許也是新編戲曲創作時必須意識的重要問題,更甚至對未來的想像,可不可以不僅止於機器人、人工智慧呢?導演宋厚寬提到:「目標就是:『讓新聲能把這齣戲拉去外台而無違和感。』」(註4在舞台的安排與風格的設定中,導演確是把握了其目標,不過無論是內、外台,或許都還是要回到文本創作重新思考,筆者亦相當稱許演員們努力地在舞台上表現,可說是各個唱作俱佳。但,當近年新編戲曲試圖開始關注新的議題,並融入當代元素、語境藉以吸引新的觀眾的同時,仍要再深入思考戲曲本質中的「歌」與「舞」能夠承載的空間與可能,如何活用「唱」又如何活用「表演」讓新的議題能夠有更大的發揮,除了笑鬧之外,或許我們必須謹慎地思考我們該如何「有用的」笑鬧,讓這一笑深深地刻進觀眾心中。

註:

1、于善祿於其〈「小強」戀愛了?!—寫在新聲劇坊《Dr. 唐的戀愛學分》演出之前〉一文中即簡單提到故事原型的脈絡。見《Dr.唐的戀愛學分》節目單。

2、參見「新聲劇坊」Facebook粉絲專頁3月12日15:51貼文。

3、同註1。

4、見節目單中導演宋厚寬的話。

 

文字|林立雄 劇評人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