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書涵(Balint Hrotko 攝 臺北市立國樂團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指揮.不指揮╱養成之路

揮灑音符的背後 不可承受之「輕」的坎途

台灣新銳指揮的養成之路

近年來,台灣本地栽培出來的青年指揮,在許多國際大賽中脫穎而出,進而在世界樂壇嶄露頭角,這顯現了台灣這幾十年來音樂專業教育的成果,但背後之不易,更難以一言蔽之。不同於演奏家,一名指揮的養成需要龐大的資源、實地的演練,透過在職業劇團的觀摩、參加指揮大賽與研習營是重要且有效的學習,唯有在學校與環境教育的互相支援下,才能讓在台灣學習指揮的有志學子在國內就能獲得豐富的學習及上台練習的機會,並讓大環境能有正向循環發展。

近年來,台灣本地栽培出來的青年指揮,在許多國際大賽中脫穎而出,進而在世界樂壇嶄露頭角,這顯現了台灣這幾十年來音樂專業教育的成果,但背後之不易,更難以一言蔽之。不同於演奏家,一名指揮的養成需要龐大的資源、實地的演練,透過在職業劇團的觀摩、參加指揮大賽與研習營是重要且有效的學習,唯有在學校與環境教育的互相支援下,才能讓在台灣學習指揮的有志學子在國內就能獲得豐富的學習及上台練習的機會,並讓大環境能有正向循環發展。

近年台灣音樂教育體系培養出的指揮人才,逐漸在國際樂壇嶄露頭角、發光發熱。這些紛紛傳來的捷報,亦代表著台灣在這三、四十年來的音樂專業教育發展的成果,尤其是培養指揮家比培養演奏家困難許多,其養成之路值得我們檢視與思考。

先來回顧吧!二○一三年,當時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指揮研究所的吳曜宇,初試啼聲即獲得法國第五十三屆貝桑頌國際青年指揮大賽(e53rd International Besançon Competition for Young Conductors)首獎及最佳觀眾獎與樂團獎。二○一七年,正就讀德國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Hochschule für Musik Hanns Eisler Berlin)的楊書涵獲得波蘭費特伯格國際指揮大賽(Grzegorz Fitelber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Conductors)首獎,是第一位於此比賽獲此獎項的台灣人,其後並受邀於歐洲各地演出。

去年七月,正在薩爾茲堡攻讀指揮文憑的廖元宏獲得羅馬尼亞第二屆布加勒斯特指揮大賽(2nd BMI International Bucharest Conducting Competition)季軍,今年九月再從一百一十名參選者中脫穎而出,獲聘為法國國立法蘭西島交響樂團(Orchestre national d'Île-de-France)助理指揮。二○一六年獲得羅馬尼亞第七屆布加勒斯特國際指揮大賽(International Conducting Competition Jeunesses Musicales Bucharest)首獎的張宇安,二○一九年再獲聘為波士頓交響樂團(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助理指揮,今年一月首次於波士頓交響音樂廳登台,畫下了新里程碑。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國際指揮大賽  新星綻放的舞台

國際上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指揮比賽,大多數都有年齡上的限制,贏得比賽除了獎金外,通常隨之而來的還有樂團的演出邀約,可說是指揮家們「被發現」的管道之一。但其實指揮大賽相較於其他器樂比賽而言較沒有悠久的歷史,規模大小和重要性仍常有變化。以下為歐陸幾個知名的指揮大賽,曾經發掘了不少未來的指揮大師。以下依創立年分排順序:

法國╱貝桑頌國際青年指揮大賽(International Besançon Competition for Young Conductors)

創立於一九五一年,每年舉辦一次,包括小澤征爾等多位大指揮家曾贏得此獎項。NSO藝術顧問呂紹嘉、吳曜宇分別為一九九四年及二○一三年得獎者。

丹麥╱馬爾科國際青年指揮大賽(Malko International Conductors Competition)

由丹麥國家交響樂團(Danish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於一九六五年創立,每三年舉辦一次,旅美指揮家陳美安及將於二○二一╱二二樂季接掌德國波鴻交響樂團(Bochumer Symphoniker)音樂總監的莊東杰曾分別於二○○五年及二○一五年獲得優勝。

波蘭╱費特伯格國際指揮大賽(Grzegorz Fitelber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Conductors)

創立於一九七九年,原為四年一次,自二○○七年後,改為五年一次。楊書涵為二○一七年首獎得主。

俄羅斯╱國際浦羅柯菲夫大賽(International Prokofiev Competition)

於一九九一年創立,每四年於聖彼得堡舉辦一次,除了管絃樂團指揮,還有鋼琴、作曲兩項比賽項目。

芬蘭╱帕努拉指揮大賽(Jorma Panula Conducting Competition)

是以芬蘭國寶級指揮大師約瑪.帕努拉(Jorma Panula)命名的指揮大賽,創立於一九九九年,每三年舉辦一次。

德國╱蕭提國際指揮大賽(International Conductors' Competition Sir Georg Solti)

是為紀念已故匈牙利指揮大師蕭提爵士(Sir Georg Solti)的指揮比賽,於二○○二年創立,每兩年於法蘭克福舉辦一次。江靖波曾在二○○三年獲得第三名,莊東杰曾於二○一五年獲得第二名(第一名從缺)。

德國╱馬勒指揮大賽(Gustav Mahler Conducting Competition)

由德國班貝格交響樂團(Bamberg Symphony Orchestra)主辦的馬勒指揮大賽創立於二○○四年,每三年舉辦一次,指揮家杜達美(Gustavo Dudamel)便是第一屆大賽的首獎得主。莊東杰曾於二○一三年曾獲得第二獎。

除了交響樂,國樂指揮大賽方面,香港中樂團於二○一一年創辦了三年一次的國際中樂指揮大賽。第三屆的指揮大賽並與臺灣國樂團合辦。台灣青年指揮家廖元鈺、曾維庸分別拿下第三屆大賽的冠、亞軍。第四屆大賽的複賽與決賽原訂於今年六、七月舉行,亦因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而延期。(吳孟珊)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