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藉由身體的感知來作為與空間、環境或是隔壁同伴的傳遞媒介,不需用言語,更無需文字。(張震洲 攝)
焦點專題(二) Focus 從無,到無限——2018新點子樂展

數字與身體的遊戲 創造共同的音樂劇場

「變數遊樂園」 工作坊側記

今年新點子樂展製作團隊再度將去年「來自中亞的新語」音樂會的音樂總監 Artyom Kim請到台灣。試著將他所研究的「集體共同創作法」挑戰在台灣非音樂專業訓練的小朋友身上實現,八月十四日到廿一日的八天工作坊只是第一階段而已,每天在國家音樂廳排練室裡長達五個小時的排練,Artyom Kim與國內卅五位少年音樂家體力與腦力相互激盪,八天的數字與肢體遊戲後,在返回歐洲的前一晚興奮地跟製作團隊說:「和這些小孩們一起工作後,我的腦中已經有了非常清楚的藍圖,有一天,我很期待能與這些小朋友們一起創造一個長達九十分鐘的真正的音樂劇場!」

今年新點子樂展製作團隊再度將去年「來自中亞的新語」音樂會的音樂總監 Artyom Kim請到台灣。試著將他所研究的「集體共同創作法」挑戰在台灣非音樂專業訓練的小朋友身上實現,八月十四日到廿一日的八天工作坊只是第一階段而已,每天在國家音樂廳排練室裡長達五個小時的排練,Artyom Kim與國內卅五位少年音樂家體力與腦力相互激盪,八天的數字與肢體遊戲後,在返回歐洲的前一晚興奮地跟製作團隊說:「和這些小孩們一起工作後,我的腦中已經有了非常清楚的藍圖,有一天,我很期待能與這些小朋友們一起創造一個長達九十分鐘的真正的音樂劇場!」

Day 1:暖身

搓手、搓臂膀、輕輕地、緩慢地你的手通過皮膚與各個關節。全身放鬆,包含嘴、眼、臉頰,感覺你的全身都有熱氣竄流著,眼睛閉上,自然呼吸,身體會開始甦醒。Artyom帶領著初次見面的卅五位少年音樂家,從這些看似簡單的肢體動作開始和他們的共創之旅。在這些混齡的少男少女中,不難發現,大多數的小朋友並不理解這位從國外來的「大師」想要做什麼。一開始多半以為只是做做暖身操,很多動作並不確實,速度也未按照 Artyom所要求的來做,年紀稍長的小朋友邊做邊嘻笑,似乎這些就像是個幼稚的遊戲一樣。隨後,Artyom加入一些節奏與數數的練習,讓小朋友們手打著以四拍為單位固定速度的節拍,嘴念著從一到十累進的數字,過程裡要試著將每次出現的數字平均放在四拍裡,最後再加上腳步的移動。

廿分鐘的暖身,我們已經可以看到 Artyom「共同創作」的根本元素。藉由身體的感知來作為與空間、環境或是隔壁同伴的傳遞媒介,不需用言語,更無需文字,當身體感官皆為開啟狀態時,你會知道圍繞你的世界都有著無形的緊密連結,雖然是無形,卻又真實的存在。而在身體之後,則是知識與身體的連結。你必須去想,必須去思考,必須去學習組織你的身體所感知道的一切事物。在這廿分鐘裡,Artyom似乎已將「創造」這件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

Day 2:聽得見的肢體

「去創造一個非常簡潔但又精準的動作來各自表現『大聲』、『小聲』與『無止盡的水』的聲音。」這是第一天排練結束後Artyom給小朋友們出的回家作業。看著小朋友們的面面相覷,好像這是個很難的作業一樣。到了隔天,大家都以為Artyom會驗收這個前一天出的作業,沒想到他竟然在暖身之後讓小朋友們做了一個完全新的訓練:圍一個圓圈,每個人陸續用手拍一下,並利用手勢將「聲音」傳給對方,接收的人必須要先「驚訝的看見」聲音朝向自己而來,然後再將「聲音」傳給下一位。這個過程維持了很長的反覆練習,原因是大部分小朋友無法理解「看見聲音」與將「聲音傳遞出去」的概念。很多時候,小朋友們只是將手隨便拍一拍,絲毫沒有任何興趣去將「接收聲音」的表情做出來,只覺得這是件可笑的事情。然而Artyom卻非常希望小朋友們能真的去想像這兩件事情的發生。反覆了好一陣子後,「聲音傳遞」的遊戲逐漸有些雛形,當傳遞速度順暢時,在每位小朋友的表情與姿態當中,彷彿我們真的可以「看見」那個手拍出來的「ㄆㄧㄚ!」持續地在空氣中彈跳。       

那麼,聲音的形體到底是什麼呢?當我們肢體不再只是無意識的動作時,它們是否都代表著一種聲音的長相?Artyom這樣說:「你必須要能用視覺的想像去『看見』聲音的方向,然後傳遞『聲音』給對方。」這個練習,也讓我回想起大學時代時副修管絃樂指揮課程的老師所說的:「當你腦中知道聲音應該要長什麼樣子的時候,你的手就會指出那個聲音的樣子。」聲音,確實是可以被塑型的,即便我們看不見它。

Day 3:每個人都是指揮

第三天,Artyom回到了兩天前的功課:做一個表現「大聲」的動作與「小聲」的動作。他讓孩子們或三或兩一組,面對面以模仿與回應的方式來進行「大聲—小聲」動作的練習。但當孩子們開始面對面看著對方時,就渾身不自在,頻頻笑場,有的害羞,有的搗蛋,總是無法進入練習的狀況,過了好一陣子,小朋友們總算漸漸控制住與其他夥伴面對面時的尷尬與不安,完成Artyom所希望的練習。但Artyom卻又馬上接著一個新的訓練:讓孩子們以手指作為導線,想像聲音的路徑,由兩位專業音樂家敲擊樂器作反應。加上先前的表情訓練,現在「聲音」在孩子的手與表情中,已不再是摸不著,看不見的物件了。這個時候 Artyom又進一步延伸了這個練習,他讓一位小朋友拿著任一能利用敲打發出聲音的物件(他們之前被要求從家裡每人帶一個日常生活用品來到工作坊,有鍋碗瓢盆、水壺等等),用肢體及聲音來領導著群體的方向,從兩人為一組,到多人為一組的排列,並跟著主導者聲音的位置做魚群式的移動。小朋友們似乎對於「魚群」的遊戲特別有感覺,玩得很開心。

今天的遊戲訓練讓小朋友們發現他們竟然可以「主導」聲音的發生及聲音的路徑,而不再只是被動地被告知音樂應該如何處理:這裡應該大聲、那裡應該小聲……等。聲音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在空氣中穿梭。自己也就是指揮,但不是指揮「人」,而是指揮「聲音」;從自己的想像裡去創造「聲音的模樣」。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