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琴家阿方納西耶夫(鵬博藝術 提供)
音樂 漂泊的詩人鋼琴家

阿方納西耶夫 黑白鍵上訴鄉愁

出身俄國的鋼琴家阿方納西耶夫,早年逃離蘇聯投奔自由,雖從此在西方開展音樂事業,但人生也注定了無止盡的漂泊。這次受邀訪台的他,曲目安排了也有類似離鄉經歷的貝多芬與蕭邦作品,本身也是詩人、文學家的阿方納西耶夫,將透過琴音,以詩意訴說濃濃鄉愁。

出身俄國的鋼琴家阿方納西耶夫,早年逃離蘇聯投奔自由,雖從此在西方開展音樂事業,但人生也注定了無止盡的漂泊。這次受邀訪台的他,曲目安排了也有類似離鄉經歷的貝多芬與蕭邦作品,本身也是詩人、文學家的阿方納西耶夫,將透過琴音,以詩意訴說濃濃鄉愁。

阿方納西耶夫鋼琴獨奏會

11/19  19:30 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11/20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29412155

鋼琴家阿方納西耶夫(Valery Afanassiev)曾說,他最喜歡的文字,就是《源氏物語》中的「物哀」。日本這種以悲為美的人生哲學,令他心生共鳴。美好的事物總是稍縱即逝,生命本來就伴隨著無常,就如同他自己的人生一樣。

阿方納西耶夫是名鋼琴家吉利爾斯(Emil Gilels)的高徒,不到廿五歲,他便擁有萊比錫巴赫大賽(1968)、布魯塞爾伊莉莎白大賽(1972)兩頂桂冠,人生與事業的前景一片美好。然而,他卻在此時選擇逃離蘇聯的鐵幕,在比利時投奔自由。從此,祖國成了一個遙遠的夢,而他的人生也注定了一場無止盡的漂泊。

故鄉久違  琴音傾訴思念

「被迫逃離祖國,讓我失去很多重要的朋友和很多重要的東西。」阿方納西耶夫如是說。這份難以撫平的傷痛,也如實反映在他深沉清絕的琴音中。在繁華的西歐落腳,呼吸著自由的空氣,鮮花與掌聲從不匱乏,但內心深處總有一塊地方是空的,無以填補。這樣的悲傷,或許也只有廿歲就離開波蘭,直到嚥氣都無緣再踏上故土的蕭邦,最能理解吧?!或者,從故鄉遠赴維也納發展,頓失雙親又瀕臨失聰的貝多芬,也曾有過類似的心情?!

此次獨奏會,阿方納西耶夫安排了兩首貝多芬的奏鳴曲及蕭邦的多首夜曲。這些曲子幾乎都是作曲家在異鄉的創作。貝多芬的《悲愴》和《月光》創作於一八○○年前後。我們從貝多芬於一八○二年所寫的《聖城遺囑》Heiligenstadt Testament可知,當時定居在維也納的貝多芬並不快樂,他活在被社交圈孤立、聽力逐漸喪失、對死亡的不安恐懼中。雖然在音樂上有所成就,但是在心靈上卻始終孤苦無依。而寫下優美夜曲的蕭邦亦心有戚戚,貴為巴黎貴族沙龍圈的音樂寵兒,並無法填補鋼琴詩人的鄉愁。久病纏身,思念故土,蕭邦最後的遺願,就只能請人將他的心臟帶回波蘭安葬。半生漂泊,那些惆悵也反映在他的音樂裡。是以,像夜曲這般詩情畫意的沙龍小品,他譜寫起來卻總多了幾分憂鬱。

聽見琴音  聽見詩人之心

從這次曲目順序的編排,可看到一個時間的縱軸,年代由遠到近。頗堪玩味的是,安排在壓軸的夜曲 op.72 之1 是蕭邦遺作(op. posth.),它雖然遲至作曲家過世後才被出版,但其實是蕭邦最早完成的一首夜曲,當時的他尚未離開波蘭,仍保有年少時的天真無憂與一片美好。眾所周知,阿方納西耶夫除了演奏鋼琴以外,也是位詩人。他說文字是他在故鄉的時光所遺留下來的殘夢,所以他書寫,他閱讀。事實上,在他的音樂會曲目安排上,也依稀可看到一份淡淡的詩意。那些順著時光之流而下的旅程,從貝多芬的《悲愴》、《月光》,一路來到蕭邦的「夜」,最終會結束在一個遲來卻不醒的夢上。在那個夢裡,有年輕歲月的自己,有故鄉。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