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畫特輯 Special | ARTalks
真的,不開玩笑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 ! 》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像是一篇研究報告,作了台灣音樂劇與其社會的生態盤點。我認為,《大家都想做音樂劇!》的意義不僅僅是劇情內容,而更在於引發的觀眾互動——提到哪些事情觀眾會笑?提到哪些事情觀眾沒反應?觀眾性別與年紀組成,跟投票結果有無關連?如果把每一場的觀眾資料與投票結果比對製成資料,會是台灣音樂劇發展的真實記錄。
唱歌集音樂劇場《大家都想做音樂劇!》2.0版
2020/10/19 14:30 台北 PLAYground 南村劇場.青鳥.有.設計
編按:唱歌集音樂劇場《大家都想做音樂劇!》2.0版,以節目錄影棚現場為背景,商業劇場成功人士與新銳作曲家一同參與,透過主持人提出的「音樂劇考題」,與觀眾一同票選,來場華文音樂劇製作演出大比拚。
音樂劇圈有個苦澀的笑話——我們做了這麼多戲,台灣人還是只知道《歌劇魅影》、《貓》、《獅子王》。話雖酸楚苦澀,但講了這麼多年,大家多多少少也接受了(?),這份酸楚不再難入口而比較是梅子——還是酸澀,但是能接受。近幾年,台灣許多團隊投入音樂劇製作,慢慢的也長出了各種模樣(雖然台灣還是很多人將《歌劇魅影》誤認為歌劇……)
《大家都想做音樂劇!》的出現,代表台灣音樂劇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作品數量、創作困境、行銷難題等等疊加起來,到了能「用音樂劇來談台灣音樂劇環境」的程度了。這一齣音樂劇,名字就叫做《大家都想做音樂劇!》,不能再更直白了吧,內容也跟題目緊密相關——綜藝節目〈大家秀〉的錄影現場,邀請音樂劇天后製作人李宇君(詹喆君飾演)與紐約歸國才子創作者Brian(蔡恩霖飾演),針對音樂劇常見的疑問各抒己見。既然是音樂劇,這裡的「各抒己見」當然不會只是台詞,而是一首一首的歌。
這四個疑問如下:
一、題材選擇:你喜歡音樂劇取材於歷史事件偉人傳記,或是身邊發生的故事?
二、音樂劇歌曲:你喜歡原創歌曲,或是流行音樂串成的音樂劇(jukebox musical) ?
三、字幕機:音樂劇演出時需不需要字幕機 ?
四、音樂劇歌曲形式:對白用歌曲來唱,或是對白有歌也有台詞 ?
觀眾可以現場投票,看你是支持李宇君,還是支持Brian,飾演工作人員的工作人員(這句話寫下來真是有趣)現場計票,最終秀出票數,讓你對坐你身邊的同場的觀眾有多一層認識:喔,原來這場是字幕派多、生活題材多……在這四個問題之間,還一併談了「音樂劇和歌劇有何不同」和「音樂劇的詞曲咬合」這兩個子題。每一首歌曲都準確戳中了音樂劇現況,歌詞幽默又帶點酸,我最喜歡的歌詞是:
觀眾買票╱不見得觀眾喜歡╱說不定每個觀眾看完都說好難看
實在妙,三句話就捕捉了看戲╱作戲的景況,詞曲創作張清彥的能力令我留下深刻印象。
飾演主持人的OD(曾志遠)身上有股綜藝感,但不是油腔滑調、物化女性的那種綜藝感,而是臨場機敏、掌握氛圍的綜藝功力,他拿捏著《大家都想作音樂劇!》的作品氣氛,時不時來一句「欸,這個真的沒有蕊(排練╱rehearse) 過」、「啊等等,來跳剪一下這樣導播比較好剪」,逗得兩位演員也開始即興。究竟他是真的在演一個主持人,還是OD展現「我正在演一個主持人」,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沒有OD,攝影棚的設定不會成功。
(我不禁想,各類國際劇場研討會,也許就是需要OD這樣的表演者來當主持人,拯救無聊乾枯的各國與會者們。)
李宇君與Brian的角色對照,有兩個層次:
第一:製作人與創作者的差異
第二:世代差異
對於李宇君來說,原創不如票房重要,明星如果可以帶來票房,就算唱歌走音、咬字不清也可以被原諒,作品再好,底下沒觀眾也是沒意義。對於Brian而言,創作的品質不能妥協,如果沒有持續給觀眾更精進的作品,反而餵給觀眾不良品,最終只是拉著整個產業一起下葬。
有人說《給我一個音樂執導》的內容太過「自己人」,若觀眾不熟悉台灣音樂劇的狀況,恐怕霧裡看花,但我倒認為,要探究《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對於台灣音樂劇發展的意義,應該把它視為現場事件來理解。
用音樂劇來討論音樂劇,本齣作品並不是第一個。瘋戲樂的《給我一個音樂執導》曾做過類似的嘗試,但《給》劇專談「音樂執導」的角色,像是把單一主題的推廣講座做成音樂劇。而《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像是一篇研究報告,作了台灣音樂劇與其社會的生態盤點。我認為,《大家都想做音樂劇!》的意義不僅僅是劇情內容,而更在於引發的觀眾互動——提到哪些事情觀眾會笑?提到哪些事情觀眾沒反應?觀眾性別與年紀組成,跟投票結果有無關連?如果把每一場的觀眾資料與投票結果比對製成資料,會是台灣音樂劇發展的真實記錄。想像五十年後的音樂劇研究生,拿著資料心想,天啊,2020年原來是這樣,從歌詞就可以一窺當時景況:
有時一個演出,有三分之二我都在睡
可能劇情真的太無聊,或歌難聽到受不了
有的橋段我想說:這裡要鼓掌嗎?
有的橋段我困惑:他不是死了嗎?
但是看到新戲上檔依然手刀買票
因為我真的好愛好愛
音樂劇
##
當你以為,一場演出會完售
當你以為,它的評價會不錯
當你以為,它的口碑會爆棚
但最後票只賣了3成劇團解散告終 (詞曲╱張清彥)
雖然說表演藝術只存在當下,演完就沒了,但《大家都想做音樂劇!》倒是跨成了紀錄類,這是一個有潛力的題材,主創團隊也掌握得好,期待這部作品的未來發展,每五年都可以重製一次,盤點台灣音樂劇的狀況。說不定十年後的歌詞會是
你知道嗎以前真的很誇張
《歌劇魅影》是歌劇還是音樂劇
竟然需要聲明主張
現在的我們很難想像
音樂劇曾經苦哈哈
這詞當然是我自編的,但如果哪一天,台灣的觀眾能分清「《歌劇魅影》並不是歌劇」,我想音樂劇圈的人都會大大鬆一口氣,我期待那一天。
作者按:我所觀看的場次為2020/10/19 下午14:30 於四四南村的場次,為《大家都想做音樂劇!》2.0版。
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舉辦的台新藝術獎,邀請九位不同領域的提名觀察人,蒐集、發掘,深入研究各種面向的當代藝術展演,並於網站發表評論,本刊精選單篇刊登。如欲讀更多評論,請至ARTalks專網talks.taishinart.org.tw
欲瀏覽更多內容,請購買《PAR表演藝術》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洽詢專線 02-3393-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