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二○一五年榮獲柏林戲劇盛會年度十大作品之一、由柏林德意志劇院所製作的《等待果陀》,即將於下月應臺北藝術節之邀,來台演出。這齣被稱為廿一世紀至今最好看的《等待果陀》,本屬於保加利亞劇場導演戈契夫所規劃的「貝克特系列」作品。大師因故病逝後,他長年合作的演員們、舞台設計、製作團隊,以及同樣來自保加利亞的新銳導演潘提列夫,決定接手完成這個作品。

他們所承襲並持續埋首實踐、試圖發揚光大的,不僅是戈契夫的劇場美學、海納.穆勒的語言之力,更從貝克特原先的創作發想、生命經歷中,尋找靈感。於是《等待果陀》在舞台視覺上的構成,其強烈的對比與奇妙的空間感,不僅恰似那幅勾起貝克特無限想像的《月下兩人》畫作,亦出自劇作家手中的一張明信片圖樣;演員們使用類似默片般的肢體技巧,除了更貼近貝克特的品味,那股不受控制、粗俗喧鬧、執著傻氣的鬧劇能量,也正是戈契夫作品中,重要的特色所在。而他們為何等待?波佐、幸運與果陀又是何許人?按照二○○九年皮耶.唐金所出版的專書論點,與貝克特在二戰時的特殊經驗相對照,或許在某種程度上也出現了較為明確的指向。

若說如此多線交纏的背景──劇作家的構思源頭,經後世眾人抽絲剝繭而逐漸浮現;設計、導演與演員們貫徹著也傳承著他們共有的工作理念──而造就了這齣優秀的作品。那麼NSO即將演出的《三部曲》歌劇,則是浦契尼利用眾多角色、不同時代場景、悲喜交錯的跳接串連,所完成他創作生涯中的一大里程。因獨幕劇比賽敗陣,默默耕耘、醞釀數年,他破天荒地寫出了三齣獨幕劇、一加一再加一的奇特作品。浦契尼將這三部性質、結構完全不同,時間從廿世紀轉至十四世紀,地點又是巴黎又是翡冷翠,人物既有身世可憐的修女、見錢眼開的富貴人家、還有賽納河畔的船家夫妻,各自獨立又難以分割的三種故事,組合成比三聯畫更形獨特的歌劇奇想與奇觀。

最後,你知道當表演者在台上奮力演繹、盡力燃燒,謙虛承接不絕於耳的如浪掌聲時,在這看來榮耀的外表下,他們的付出是否真的換取了等價的報酬?本刊也趁著剛過的報稅時節,大家對去年收入記憶猶新的時候,在音樂、舞蹈、現代戲劇等三類表演藝術領域中,各抽樣查訪了十名表演者的年度收入狀況,並從中再邀約一位願意受訪的人,談談他們在現實世界中的經濟情況與想法。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