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是一座以橡木為材、茅草為頂的多邊圓柱形建築。(John Tramper 攝 莎士比亞環球劇院 提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全球劇場巡禮

重返十七世紀劇場風華—倫敦莎士比亞環球劇院

被暱稱為“Wooden O”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Shakespeare’s Global Theatre),恰如其名,正是一座以橡木為材、茅草為頂的多邊圓柱形建築,俯瞰望去就像是一個O字母,圈棲在倫敦泰晤士河南岸一隅。黑櫺白牆的劇院外觀,以及內部的露天舞台、庭院以及三層樓觀眾席,全都依照史跡打造,力求重現伊莉莎白時期的劇場風貌。每年四月至十月的藝術季,來自世界各地的劇迷蜂擁入內,倚身古色古香的欄杆旁,以天幕為光,沉浸在原汁原味的莎劇聲韻對白裡,一景一貌,所見所聞,彷彿時光倒流,回到了與莎士比亞同在的十七世紀倫敦劇院。

被暱稱為“Wooden O”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Shakespeare’s Global Theatre),恰如其名,正是一座以橡木為材、茅草為頂的多邊圓柱形建築,俯瞰望去就像是一個O字母,圈棲在倫敦泰晤士河南岸一隅。黑櫺白牆的劇院外觀,以及內部的露天舞台、庭院以及三層樓觀眾席,全都依照史跡打造,力求重現伊莉莎白時期的劇場風貌。每年四月至十月的藝術季,來自世界各地的劇迷蜂擁入內,倚身古色古香的欄杆旁,以天幕為光,沉浸在原汁原味的莎劇聲韻對白裡,一景一貌,所見所聞,彷彿時光倒流,回到了與莎士比亞同在的十七世紀倫敦劇院。

環球劇院的前世今生

事實上,眼前這座落成於一九九七年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是重建又重建之後的「復刻版」樣貌。根據史料,最初始的環球劇院早在一五七六年便已落成,位置在現今倫敦城東Shoreditch地區,初名為「劇院」(the Theatre),是文獻所記錄的英國第一個公共劇院。一五八五年時,年方廿一的青年莎士比亞,背著劇本行囊告別故鄉史特拉福(Stratford-Up-Avon),沒日沒夜徒步走到倫敦(就算今日搭Virgin特快火車最快也要兩小時啊)期待大展身手,「劇院」慧眼識英雄,讓他機會寫劇本同時也上台演出,這個外地小夥子及劇場菜鳥,在泱泱大城中總算得以安身立命,醞釀出此後的豐沛創作能量。據說當時劇團的工作可不輕鬆,由於人力預算有限,一個演員往往要軋上三十個角色,如果是主要演員,每個星期還有至少五百行的新台詞,等著背誦熟記。

十數載過後,一五九六年「劇院」因為租令問題,拆除後遷至倫敦城南Southwark地區重建,以「環球」劇院(the Globe)之名另起爐灶,與當時另一家「玫瑰」劇院(the Rose)打對台,進而使得Southwark地區戲劇風氣漸行鼎盛。此時莎士比亞已經晉身為環球劇院的股東之一,陸續寫了許多至今響耳的名作,《凱薩大帝》便在一五九九年九月廿一日在此首演。據說莎士比亞有時還上台客串戲分少台詞短的角色──例如《哈姆雷特》的鬼魂。從此,「環球」劇院名號在伊莉莎白時代的倫敦城響徹貫耳,成為庶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

不料,一六一三年某日演出《亨利八世》時,舞台大砲星火引燃了屋頂的茅草,火勢猛烈延燒,兩小時後精光殆盡;雖然之後迅速重建,卻也迫使莎士比亞重新檢視他的理財計畫,賣掉股權籌錢整建,一六一四年更乾脆打道回府,與滿載他工作甘苦及實現創作夢想的倫敦“farewell”(編按:告別辭行)。失去莎翁坐鎮的環球劇院,一六四二年遭清教徒佔領及關閉,一度改為民房,後來幾經拆修,失去了劇院的原貌及光環,漸被世人所遺忘。

於此,名聞一時的環球劇院,就這樣圍埋在倫敦濃重陰闇的霧裡,在馬蹄雜沓的舊黑卵石磚路上,在眾人模糊的腦海記憶裡,遺忘、蒸發、消失。直到一九四九年,從大西洋另一端遠道而來的美國演員山姆.沃納梅克(Sam Wanamaker)造訪倫敦,環球劇院的還魂重生,終露一線曙光。

一九一九年出生的山姆,自二次大戰退役後,曾在百老匯與傳奇女演員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同台對戲,後來演而優則導,將重心轉至好萊塢發展,也曾赴雪梨歌劇院執導《戰爭與和平》。他在一九四九年首次造訪倫敦,了解環球劇院的坎坷前世後,許下大夢,希望這座曾經激發莎士比亞無限靈感、形塑戲場風貌、影響後世文化甚鉅的劇院,能再次矗立英倫,繼續為世人帶來娛樂及沉思。一九七○年,山姆成立「莎士比亞環球信託公司」(Shakespeare’s Globe Trust),努力募款尋地,同時號召歷史專家及建築學者,仔細鑽研現存稀少的史料及古跡,試圖重現環球劇院原貌。眾志成城之下,一九八七年此計畫終於突破萬難開工,但一九九三年山姆生病離世,未能親眼見到一九九七年夢想竣工的美好畫面,然而他的名字,永遠伴隨這間復刻版「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萬世流芳。

古色古香的露天舞台

重建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其實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一來是經費龐大,募款耗時;再來是史料損缺不全,究竟古環球劇院真面目為何,沒人捏得準。直到一九八九年「玫瑰」劇院出土,呈多邊形建築,專家學者們才終於對十七世紀倫敦劇院的建築外觀,有了較精確的掌握;緊接著,古環球劇院的斷垣殘壁,也被挖掘出來重現天日──是一棟二十邊形圓柱體(直徑約為100英尺)的露天劇院──總算尋得了可靠的復刻範本。

於此,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的一樑一磚,從建築外觀的建材與色調,到內部的舞台設計及空間配置,全都「遵照古法」按步依循。全棟採用英國橡材及木工榫接,不用鋼骨;蘆葦草舖成的屋頂,在摩天大樓競立的倫敦鬧市裡,特有其樸拙懷舊的風味,草料個別添加了防燃材質,以免重蹈大火悲劇。圓柱形劇院建築一側,連接著一個現代大廳,是遊客中心以及附加的後台區域。

劇院內部裡,地下二層樓規劃以「莎翁眼中的倫敦及劇場」為主軸的展覽區。一旁的木工室,擺設著手繪設計圖、布料、染劑及各式器材,原貌呈現莎翁時代的劇場後台樣貌。透過電腦動畫,你可以知道四百年前,技術人員如何把舞台上餐桌菜餚一秒鐘變不見的訣竅,也可以翻閱當時的莎劇配樂樂譜,搖起古琴,即席演奏一段。聲音牆區,按下任一按鈕,可以聆聽馬龍.白蘭度飾演《凱薩大帝》時的獨白,或是茱蒂.丹區在《維洛那二紳士》裡的精采念詞,或著,你也可以握緊麥克風,自己錄上一段,看能得到幾個燈!此展覽區成人票價十點五鎊,全年開放,每半小時都有專人現場導覽。

循著展覽路線,爬上樓梯浮出地面,著名的露天環狀劇場,此刻矗立眼前。三層樓的木建觀眾席建築,包圍著中間庭院,庭院中的長方形開放式大舞台前,有一大塊空地區域,是從前要價一便士的便宜站票區(open yard/pit),可以近距離欣賞三面舞台上的莎劇演出。在古環球劇院的庭院地層裡,考古學者挖掘到堅果殼,古倫敦人邊嗑瓜子邊看演出的鼎沸畫面歷歷在目,現在,英國佬則仍喜歡花上五鎊錢站票,捧杯清涼大啤酒,沐浴暖陽之下,好整以暇欣賞表演。

以原木建成的長方形舞台,樓高兩層,二樓陽台可做現場配樂演奏,也可上演《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樓台會。兩條大柱支撐的天花板,彩繪著天空及雲朵,極具華麗古典氣息。和四百年前一樣,觀眾們一排一排坐在長條木椅上,前靠著欄杆看戲,每個角度都能清楚看見台上演出。舞台沒有任何燈光裝置,須就露天撒下的自然陽光演出──恰如十七世紀的莎翁劇場;當然,身著歷史服裝的演員也不使用麥克風及擴音器,堅實的發聲唸白功力令人佩服,真可算是原汁原味的莎劇演出。

集表演、展覽、教育、研究功能於一身

英國四季日照時間「差很大」,夏日晚上九點太陽下山,冬天下午三點半則天幕全黑,因此,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的演出限於4-10月,每年打出的主題及戲碼不同。去年二○○九主題為“Young Heart”,幾齣莎翁著名的愛情劇,廣邀各方精英參與:由年方廿五歲黑人新秀Adetomiwa Edun和主演BBC電視劇「安妮的日記」女主角Ellie Kendrick的文藝復興風格《羅密歐與茱麗葉》、因《戀馬狂》一劇轟動全英的新銳女導Thea Sharrock首次莎劇之作《皆大歡喜》、以及《愛的徒勞》等劇,全部搬出來痛快淋漓地演上一輪。今年二○一○主題為“Kings and Rogues”,把莎士比亞最擅長的兩種角色故事:君王及痞子──一個權貴加身,個性卻往往偏執愚昧;一個瘋狂脫序,行為卻表露善意美德──巧妙呈現兩種角色心境的對照及互換變化,排出的巡演劇目包括了經典的《馬克白》、《亨利四世》以及《溫莎的風流娘兒們》等。

除了表演及展覽的功能外,莎士比亞環球劇院也肩負重教育推廣及學術研究角色。除了平日開放給各年齡層的讀劇、肢體、劇本課程外,官方網站上也放置了許多豐富的藝文教學資源,供教師及社會人士下載使用。據統計,去年有超過七萬五千名英國學童參與過劇院舉行的工作坊,Southwark行政區的小學生們,在館方戲劇教師的帶領下,還曾經上台演出全本的《哈姆雷特》,另外也有一萬名德國學童,經由跨國教育合作計畫,來此參加講座及工作坊。莎士比亞環場劇院也與倫敦國王學院合辦碩士學程,每年邀請世界各地學者,蒞臨劇院發表專題及交流。

一年一度的莎翁慶生大典

四月廿三日是莎翁誕辰,每年逢四月中下旬,莎士比亞環球劇院都挑定一個周六,舉行盛大的慶生Party,節目五花八門,應有盡有,光是免收門票就是個利多大優惠,同時還有許多趣味導覽及工作坊,一早就有莎迷綿延排隊,歡呼著:“Let us in!Let us in!”齊聲吶喊劇院開門。來自世界各地的英文口音不盡相同,崇愛莎士比亞的心情卻是一樣愉悅滿盈。

工作人員沿著候門隊伍,發送繪有劇院標誌的紅色小旗,以及印有常識問答的遊戲卡,大人們讀著上頭的測驗題,交頭接耳討論著莎士比亞那一年生、哪裡人、四大悲喜劇有哪些、經典台詞填空……等答案,若是來自英語系國家的遊客,此刻大都是苦笑著懺悔,說自己國高中時沒努力好好念英國文學,孩童們則頑皮地跟在倫敦市警座騎馬屁股後面,喜孜孜地搖旗說笑──初春煦暖的四月天,在泰晤士河畔等待莎士比亞,多麼英國味的浪漫。

隨著人潮首先進入地下展覽區,大廳早已變成莎劇遊樂場。穿著復古睡衣的滑稽演員,擠眉弄眼地朗誦莎劇台詞,把眾人逗得哈哈笑,突然間,燈光漸暗,三公尺高的精靈女王人偶,在樂手擁促下,繞場一圈接受凡人子民膜拜。台上接著出現戴著暴牙活像稻草人的Pyramus和挺著氣球假奶反串的Thisbe,把《仲夏夜之夢》殉情橋段顛覆成無厘頭喜劇。音樂響起,眾人齊唱生日快樂歌,祝賀莎士比亞又長了一歲。

在戶外劇場區,露天屋頂上的午後三點陽光,恰成了自然溫暖的Spotlight(聚光燈)。舞台中央的木板門開啟,剛結束讀劇工作坊的遊客學員,一一出列朗誦莎劇名段,八歲小女孩拿著氣球寶劍喊道:“To be or not to be”(《哈姆雷特》之名句),也有七十歲奶奶捧著胸口溫柔呼喊著羅密歐。接著全場觀眾分邊進行「羞辱大賽」,互飆莎劇中的罵人字眼;那一方先叫囂「Brassy Bosoms!」,這一方也回敬「King of Codpieces!」,你來我往十分過癮。

最後,專業演員示範堪稱最經典的“Shakespeare stage dead”慢動作標準流程,首先反握短匕,慢慢插入腹中的同時,雙眼及嘴巴張開到極致,接著左跨三蹲步,右跨三蹲步,轉頭,回至中間面對觀眾,跪下,痛苦貌倒臥左方地板,接著短暫死而復生,重新跪起,淒厲嘶喊:“I die!I die!Die…”再次倒臥左方,抬抖右腿意味垂死掙扎(切記整段雙手不可偏離腹前位置),幾個自告奮勇觀眾的模仿演出,為這場生日派對劃下熱烈爆笑的句點。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如何訂票?如何搶到折扣

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的表演都在白天進行,庭院站票每人五鎊,三層樓的座席曾因視線差異,票價從十二至卅二鎊不等,團體票同場次滿十張,可享一人免費,不妨在排隊時湊人數順便交朋友練英文。地下展覽區的門票成人十點五鎊,學生憑證八點五鎊,若你當天剛好也入內看演出,別忘了出示表演票根,可扣下二鎊錢優惠。當然,如果恰好在莎翁慶生大會當天,則全面免費入場。

想知道該劇院最新消息,除了上官方網頁,也可加入Twitter、FaceBook粉絲,及時掌握及欣賞精采畫面。

 

如何抵達?

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的位置,恰在千禧橋與Southwark橋兩橋之間的南岸中段,並與與泰德美術館為鄰,並與鄰近的倫敦眼、河岸藝廊(Bankside Gallery)、國家劇院等著名景點,串綿成一道風華萬千的城市藝文縱線。

若是搭乘地鐵,可搭黃色及綠色的District and Circle線,在Mansion House站下車步行十分鐘可達;或是搭乘黑色Northern線在London Bridge站亦可。若是搭乘灰色Jubilee線,則在Southwark站或St Paul's站下,再步行十五分鐘可達。若是從英國其他城市前往,鄰近的火車站共有四個:London Bridge火車站、Cannon Street火車站、Blackfriars火車站及Waterloo火車站,下火車後再步行十到廿五分鐘不等。

別覺得走路很累人!沿著河岸,迎風緩步前行,放眼望向泰晤士河畔的各樣建築,彷彿訴說著這個古老國家的榮衰變遷,那是全世界最棒的享受(寒冷的下雪冬天除外)!尤其是藝文景點群聚的南側沿岸,表演、展覽、電影、古蹟應有盡有,瀰散一股閒適的文化氣息,看完戲走出來後,若時間允許,再漫步一兩個小時,看著日沉大河,燦亮的倫敦眼在夜空中流轉,遠方西敏寺也點起了亮燈,保證謀殺掉不少相機記憶體。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