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種個性的靈魂,同時控制同一個身體,時而恢復善良的傑寇,時而化身為邪惡的殺人魔海德。(寬宏藝術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重鹹劇情熱辣 善惡之間的強硬對比

音樂劇《變身怪醫》的創作背景與特色

所謂「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善哉斯言,人們也許對外在事物有克服萬難的毅力,對掌握自己卻經常猶疑不定,甚至懷疑到底哪個才是真的自己。過往有許多以主角具多重個性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唯《變身怪醫》Jekyll & Hyde把這個構想推到極端:服藥就可以把人性中的善惡分離開來,在人體內輪流執政。

面對這個永世無解的人性議題,《變身怪醫》提供了一種搔到癢處的趣味。觀眾一邊鄙惡劇中刻意塑造的暴力、血腥,卻又從中嚐到嗜血的刺激。如果這部劇不是那麼麻辣,票房恐怕不會那麼好,這豈不是台上、台下齊變身嗎?弔詭啊。

所謂「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善哉斯言,人們也許對外在事物有克服萬難的毅力,對掌握自己卻經常猶疑不定,甚至懷疑到底哪個才是真的自己。過往有許多以主角具多重個性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唯《變身怪醫》Jekyll & Hyde把這個構想推到極端:服藥就可以把人性中的善惡分離開來,在人體內輪流執政。

面對這個永世無解的人性議題,《變身怪醫》提供了一種搔到癢處的趣味。觀眾一邊鄙惡劇中刻意塑造的暴力、血腥,卻又從中嚐到嗜血的刺激。如果這部劇不是那麼麻辣,票房恐怕不會那麼好,這豈不是台上、台下齊變身嗎?弔詭啊。

 音樂劇《變身怪醫》

6/17~20  19:30 

6/19~20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6/24~27  19:30 

6/26~27  14:30 

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演藝廳

7/1~4  19:30 

7/3~4  14:30 

台中中山堂

7/9~11  19:30 

7/11~12  14:30 

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INFO  07-7809900

個人喜歡《變身怪醫》的理由,比一般觀眾多一點不同的「同行」觀察角度。因為它和那些天王名劇如《歌劇魅影》、《獅子王》…比起來,是一部相對貼近我們,值得觀摩比較的參考劇目。我稱它為「後韋伯世代」的代表作品之一。作曲家法蘭克.懷德恩(Frank Wildhorn,簡稱「野角先生」),其年紀、出身背景、觀念、技巧…都與我們這個世代創作者接近。以下為大家做點說明。

素人音樂家先發唱片,從地方殺進中央

《變身怪醫》從地方小劇到世界名劇的過程,台灣聽眾可說有點精神上的參與。這部劇名氣起初不大,傳到台灣時,壓根兒沒什麼人知道它是啥玩意兒。那年是一九九一年,它以一張不起眼的唱片傳進台灣。當時它確實己經首演(或說試演),但只在休士頓地方劇院演出,離百老匯還遠。作曲家時年三十二歲,只比二十多歲的我大一點點。據我所知,這個在大學主修歷史和哲學的「素人作曲家」,在學期間就開始創作這部初試啼聲之作,這個背景也格外讓我心有戚戚。

由於紐約居大不易,羽翼未豐的野角先生想由地方殺進中央,便採取先發唱片的策略。他成功了,這部作品雖然戲劇略有不足,但在音樂方面功夫下得深,在媒體傳播下果然獲得巨大成功。尤其〈就在此刻This is the Moment〉,富有激亢的情緒搧動力,被許多表演活動或體育盛會採用為主題曲,得到爆炸性的曝光度,堪稱一曲成名。

畢竟這種走紅,是流行音樂領域的斬獲,並不等於「劇」本身的成功。雖然對一部劇作而言已經算是「夠本」,但是野角先生還是鍥而不捨,往後數年加以改良後,終於在一九九七年正式進駐百老匯,距首演已經過了七年。野角先生的努力獲得回報,他是後來唯一同時三部劇在百老匯上演的美國音樂劇作曲家。我們眼睜睜地見證了他從青澀到大放異彩,並成為登陸台灣的前幾部音樂劇。

週遊各種題材,不凸顯地方色彩

「後韋伯世代」的美國音樂劇作曲家,特點是受到強烈的歐洲風格影響。在美國本土音樂劇繁華落盡後,八○年代歐系音樂劇以寬廣多變的音樂風格、深厚的人文素養,異軍突起,席捲美國百老匯市場。看在新生代眼裡,受到相當程度影響。野角先生的軌跡便是如此,嚐試走「國際」、「多元」和「文本劇」的路線,向傳統歌劇也較多取法。如同韋伯一樣,他週遊於各種題材,每部作品呈現不同樣貌,也因為「地方性」不強,更廣受世界各地接受。

他的作品不以凸顯美國風格為訴求,不管《波奇與貝絲》(一譯《乞丐與蕩婦》)、《我愛紅娘》或《西城故事》的道地美國,或是《真善美》式的「歐皮美骨」,他都不要。《變身怪醫》有雄渾、才氣縱橫的作曲技巧,但可以看到許多歐系音樂劇的「模組」。往後作品,也大致呈現這種世界風,及人文歷史的愛好(別忘了這是他的本行)。例如《紅花俠》Scarlet Pimpernel(1997)《南北戰爭》The Civil War(1998)、《卡蜜兒》Camille Claudel(2003)、《吸血鬼德古拉》Dracula, the Musical(2004)、《卡門》Carmen(2008)、《基度山公爵》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2009),以及在日本發表的《絕不說再見》Never Say Goodbye(2006)。從一九九○到二○一○年之間,一共有十四部作品問世,堪稱創作力旺盛。

知道這個背景,對《變身怪醫》的音樂設計邏輯便不難理解。野角先生在大學時期就喜愛蘇格蘭小說家史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一八八六年出版的小說《化身博士》The 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如同《歌劇魅影》一樣,有著懸疑、驚悚、浪漫的特質。找到劇作家布里克斯(Leslie Bricusse)合作,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八八五年的倫敦。這是一部幾乎沒有陽光、充滿陰暗壓力的戲,場景若不是在暗無天日的醫師實驗室,就是在倫敦的黑街、紅燈戶、貧民窟。

直接誇大赤裸鋪陳,重鹹口味感官刺激

《變身怪醫》的故事結構很簡單,一個孝順、正義感的醫生傑寇(Jekyll)為了醫治父親的病,拿自己做活體實驗,注入一種號稱可以分離控制「善」、「惡」元素的藥劑。結果善與惡是分離了,但並沒有被控制。兩種個性的靈魂,同時控制同一個身體,時而恢復善良的傑寇,時而化身為邪惡的殺人魔海德(Hyde)。這樣的故事背景,提供強大的對比可以發揮。不過,畢竟野角先生當時血氣方剛,採取直接、誇大、赤裸裸的手法鋪陳,使整部劇失去讓人自行品味咀嚼的想像空間。

顯然,劇作者和作曲家想藉此描述千百年來,人們一直無法擺脫的善惡掙扎。中國人的老祖宗一、二千年前就不斷思辯這個問題,例如孟子的性善說、荀子的性惡說。因此這個題材可以馬上喚起人們的共鳴,不過本劇劇情設計依然有些牽強之處,讓人覺得說服力不夠。例如正義感十足的律師朋友約翰,要帶傑寇醫師去「散心」,卻去了穢暗、犯罪的倫敦黑街,這樣的朋友也未免太有創意了些。又如化身為殺人魔的海德,連環殺害的都是偽君子或惡棍,可說是內心忿恨心情的解放。但下一個殺害的卻是自己心愛的、善良的女朋友露絲,邏輯很難轉過來。

本劇最成功、也是讓我最有意見的部分,還是它的音樂。每首歌曲都像是輪廓太深、色彩太濃的畫像,把一種訊息重覆的、重擊的灌輸到觀眾腦裡,固然帶來劇烈的感官刺激,但在重鹹的舞台視覺效果聯擊下,真是有雞湯煮成狗血的感覺。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熱血真誠的代表歌曲導聆

在漫長數年的修訂過程中,《變身怪醫》的劇情和歌曲有不少更動,歷來發行的各版本唱片,多少都有些差異。目前我所知道的唱片版本有「錄音室版」、「首演版」、「倫敦版」、「維也納版」、「匈牙利版」、「劇場DVD版」…野角先生可能見到善用媒體的重要,所以毫不保留地一錄再錄。

〈表象之歌Façade〉、〈善與惡Good 'N' Evil〉

〈表象之歌〉可說是本劇的主題曲,Façade可說是表象、面具,意謂人們虛偽的外表,在劇中以合唱方式出現四次之多,詞意無外乎對人性的虛偽冷嘲熱諷。〈善與惡〉則是劇中傑寇在黑街認識的酒女露西所唱,同樣強調了人性的善惡對立。音樂本體是好的,標準「群眾」(如《悲慘世界》的序幕)、「歡場」(如《西貢小姐》的酒吧場景)兩個模組。但是過度強調單一訊息,無法不讓人感到做作。試想,一群好色男闖入花街要看牛肉場,火辣的舞女一邊跳著挑逗的鋼管,歌詞卻是社會學者寫的「論人性善惡」,如何不叫人感到突兀。

〈接納我的一切I Must Go On/Take Me As I Am〉、〈曾經在夢中Once Upon a Dream〉

兩首標準的情歌,女主角艾瑪(Emma)如同《魔笛》中的夜后,存在的目的好像就是為了現身在上、下半場各唱一首大情歌。她以觀音菩薩慈悲之姿,理解、包容、支持傑寇醫師,甚至安詳、悲憫地接受傑寇的死亡。歌曲非常優美,但同樣稍有過甜、制式的問題。

〈別無選擇/就在此刻Now There Is No Choice / This Is the Moment〉

好吧,雖然是一首誇張、搧情、煎肝煮肺的歌,同樣犯了不節制的毛病,但無疑的,它是本劇最大的成就,是本劇得以屹立的重要原因。本曲由兩首歌聯篇組成,前段《別無選擇》像是一個慢板序奏,《就在此刻》進入快板高潮,結構上有完整的伏筆、鋪陳、發展和結尾,把一個人在困境中下定決心,把握時機大幹一場的心情,描寫得淋漓盡緻,把「決心」昇華到一種至高、至福的終極境界。設計是老梗,但不論旋律的設計、詞曲的結合、力度效果,都達到相當高的完成度。我們可以從中看到青年野角,以貝多芬精雕打磨的苦功,推出鏗鏘有力、無懈可擊的作品,無怪乎各界爭相拿它作為鼓舞、造勢的音樂。

〈對決Confrontation〉

這是本劇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之一,難度之高,大概要殺死許多男歌手。這是一首仇敵對決的歌曲,但卻由同一個人來演唱。此時傑寇和海德「兩個靈魂」在同一個身體裡面對罵起來,而且要拼個你死我活。藉由燈光和造形特效,觀眾活脫脫看到同一個演員在舞台上精神分裂、變臉互鬥,是全劇的高潮點。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