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幸秋 戲說女子 幽映古都鄉愁(趙豫中 攝)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台南小劇場教母

吳幸秋 戲說女子 幽映古都鄉愁

曾是台南的小劇場核心人物,被稱為「台南小劇場教母」的吳幸秋,作品關注女性議題與另類表演空間開發,非線性的肢體意象風格,在以文本與在地題材為主流的南台灣劇壇,獨樹一格。在去國十年後,因放不下對古都台南的記憶,找回當年夥伴,另起「南島十八劇團」,把濃濃鄉愁,化為劇場幽微風景。

曾是台南的小劇場核心人物,被稱為「台南小劇場教母」的吳幸秋,作品關注女性議題與另類表演空間開發,非線性的肢體意象風格,在以文本與在地題材為主流的南台灣劇壇,獨樹一格。在去國十年後,因放不下對古都台南的記憶,找回當年夥伴,另起「南島十八劇團」,把濃濃鄉愁,化為劇場幽微風景。

南島十八劇場《草迷宮之夢》

8/24~25  19:30   8/25~25  14:30

台南 涴莎古典音樂沙龍永華館

INFO  0925535791

人物小檔案

  • 曾任職台南市文化基金會,1991年開辦「劇場藝術研習營」,開啟台南小劇場的多元發展。
  • 曾為那個劇團主力編導,作品:《情人》、《妒婦津》、《孽女:安蒂岡妮》、《南島之水》等。
  • 2012年創立「南島十八劇團」,發表創團首作《草迷宮》。

 

雖然早已遷離台南,跟隨夫婿定居法國十年,吳幸秋身上仍流露著古都府城特有的從容優雅的氣質:挽起一頭黑髮,一身黑衣黑褲加上黑框眼鏡的俐落打扮,率意隨性中,自有執著堅持。十年不見,被稱為「台南小劇場教母」的吳幸秋重回劇場,正因為放不下對台南這座城市的記憶和情感。

台南小劇場發展的核心人物

台南現代劇場的發展從孕育、萌芽到茁壯,有兩個重要的關鍵。一九八七年,在天主教華燈藝術中心負責人神父紀寒竹的支持下,成立華燈劇團(九七年更名為台南人劇團),集合了一群對戲劇有熱忱的年輕人,陸續發表團員自創作品,打破當時「沉悶幾近窒息的府城戲劇空間」。一九九一年,台南市文化基金會辦理一場長達四個月的劇場藝術研習營,則開啟了台南小劇場的蓬勃發展,參與的學員,如許瑞芳、楊美英、蔡櫻如、林白瑩、趙虹惠等,幾乎就是日後台南劇場活動的中堅分子,而吳幸秋即是籌辦該活動的核心人物。當時她正好在「台南市文化基金會」工作,也擔任過「華燈藝術中心」的行政,對於台南的小劇場生態十分了解。

行政工作之外,吳幸秋也從事劇場編導,早期發表的幾個小品即表現出對寫實主義的悖離與反叛。吳幸秋說,當年因為不滿足台灣的劇場現況,想要尋求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而負笈法國學習攝影與美術,奠定她在作品思考上的美學基礎,以及對視覺的高度掌握。「我的作品多是從畫面出發,在畫面和畫面的連結之間,尋找力量、傳達意義,較少處理語言或者敘事的邏輯。」

關注女性議題獨樹一格

一九九五年回國後,擔任「那個劇團」主力編導,作品關注女性議題與另類表演空間開發,非線性的肢體意象風格,在以文本與在地題材為主流的南台灣劇壇,獨樹一格。

例如,獲邀在第二屆「女節」演出的《妒婦津》,改編自清代小說《豆棚閒話》第一則〈介之推火封妒婦〉。故事的主題,是女人的忌妒。慾望,則是文本潛在的軸心。影像和舞台裝置,以水為意象,鋪設好慾望流動的溫床。演員林白瑩,藉由兩種不同造型,兩種不同的身體表現,分別刻畫女性慾望的兩種面貌,一為剛烈決絕、糾結扭曲的復仇魔女,一為溫婉迎合、挑逗風情的柔情仕女。

二○○一年的《孽女:安蒂岡妮》移植自法國劇作家安努易(Anouille)以現代語言改寫的版本,在三級古蹟大南門城的開放空間中,以歌隊建構景觀,調度出一幅女性翻轉傳統政治權力體制的圖像。在劇中,安蒂岡妮以世俗所非議的輕佻女子形象出現,反抗男性主宰的意識形態。吳幸秋表示:「台南這個唯一的甕城,引誘我去創造我的安蒂岡妮,一個被遺忘卻擁有驚人能量的女性,用最果決的心意,對抗不公義的世界。」

作品中瀰漫著古都幽緩氛圍

吳幸秋說,如何把女性議題擴展跟台南這座城市有關係,是她一直以來想做的。「選擇生活在哪個城市,跟人的個性及對生活的期望,息息相關。住在台南,喜歡這座城市,個性上就是比較悠閒,像『那個劇團』長期以來,規模小小的、步調也是慢慢的,細水長流。」其實,台南的生活情調一直以來都存在她作品中,只是隱而不顯。劇評人楊美英曾形容,有別於台北小劇場慣見明確緊湊的節奏感,吳幸秋《妒婦津》的情調正類同於那古樸、溫馨、緩慢的古都生活,或可以舒緩風雅、曖昧模糊來形容來自台南的身體和作品,瀰漫一股幽微的氛圍。

相較於台南,巴黎也是很從容的城市,不過,吳幸秋觀察,那種自在跟台南大不同。「在巴黎,我是個外人,沒有人認識你,沒有人注意你,你也不必在乎別人,那是一種外圍的自在。」如果說巴黎,是吳幸秋的異鄉,台南,則是她永遠的鄉愁。她強調:「這幾年,台南雖然外觀改變了,變得跟其他城市的同質性更高了,但台南的好永遠存在我心裡,台南的氣味,早就留在記憶裡了。所以,某個程度而言,我們都活在過去。」

《草迷宮》開啟一趟城市漫遊

懷著對台南的特殊情感,吳幸秋邀集昔日做戲的老友林白瑩、趙虹惠、邱書峰等人,以「南島十八劇團」另起爐灶。創團首作以日本文學家泉鏡花的名作《草迷宮》為靈感起點,藉由一個離鄉旅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古城故鄉,想尋回那縈繞心中的「南島之水」。但經歷長久別離的古城早已演化為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旅人身處在全新記憶的城市之中,彷彿進入了一個難以突破的迷宮。旅人巧遇城市住民,住民是在此居住已久的都會導遊,種種機緣的湊合下,住民導遊帶著旅人尋找舊時的痕跡,徘徊在時間交替的過往與現實之中,開啟一趟城市漫遊的旅程。

吳幸秋說,原始構想由視覺設計趙虹惠提出,經過漫長的討論過程後,再決定以《草迷宮》為本。這是一個具有強烈魔幻風格的劇本,結合了舞蹈、吟唱、詩詞與實驗音樂等元素,試圖述說一個如寓言般讓人反芻思考城市議題的故事。「除了緬懷曾經存在的美好,這次做戲,就當是老朋友的聚會吧!」吳幸秋笑說。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