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不舞【s】》受排灣族傳統舞步啟發,綜合了西方舞蹈的訓練與排灣族的身體律動。(蒂摩爾古薪舞集 提供)
即將上場 Preview 蒂摩爾古薪舞集 尋找當代排灣族身體

解構又重構 「四步舞」力量再現

以排灣族為創作主體的核心價值,蒂摩爾古薪舞集這次的作品《似不舞【s】》單純只用身體說話,舞名取自排灣族節慶舞蹈「四步舞」諧音,這是排灣族的節慶舞蹈,編舞者巴魯.瑪迪霖與舞者對舞步的解構又重構後,共同發展與累積出屬於當代排灣族青年的身體型態,綜合了西方舞蹈的訓練與排灣族的身體律動,並輔以當代劇場的燈光與空間調度,重新轉換與組合傳統四步舞。

以排灣族為創作主體的核心價值,蒂摩爾古薪舞集這次的作品《似不舞【s】》單純只用身體說話,舞名取自排灣族節慶舞蹈「四步舞」諧音,這是排灣族的節慶舞蹈,編舞者巴魯.瑪迪霖與舞者對舞步的解構又重構後,共同發展與累積出屬於當代排灣族青年的身體型態,綜合了西方舞蹈的訓練與排灣族的身體律動,並輔以當代劇場的燈光與空間調度,重新轉換與組合傳統四步舞。

蒂摩爾古薪舞集《似不舞【s】》

2015/12/25~26  19:30  

2015/12/26~27  14:30

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INFO  08-7994849

「我們一直希望,能創造出當代排灣族的身體語彙,可以從身體本身的運動,就能辨認這是排灣族的文化,而不需再依賴外在的符號,好像要穿著原住民的衣服、說著原住民的故事,才是原住民。」

排灣族文化  創作的核心價值

來自屏東三地門,致力於將排灣族文化與樂舞轉化為當代肢體語彙的蒂摩爾古薪舞集,近年來不僅積極創作,並將作品帶至國際巡演,也持續深耕地方部落,扶植與培育在地青年。「對我來說,如果沒有深厚的傳統底蘊,就不會有新的創造,而排灣族文化就是舞團的底蘊所在。」團長暨藝術總監路之.瑪迪霖認為,自己所屬的排灣族文化,就是蒂摩爾古薪舞集的認同與歸屬,不僅是舞團經營的初衷,也是作品圍繞著的核心。

以排灣族為創作主體的核心價值,在過去的作品中,多半是藉由敘述性的故事、祭儀或神話呈現,但今年的新作《似不舞【s】》,蒂摩爾古薪舞集則渴望單純只用身體說話,而不談任何議題。《似不舞【s】》取自「四步舞」的諧音;四步舞是排灣族的節慶舞蹈,族人們會將左右手交叉牽起、圍成圓圈,隨著吟唱的節奏,一同踩著左右前後踏併的步伐。對排灣族人來說,四步舞簡單的舞步雖不像在跳舞,卻與排灣族的生命禮俗密切相關,即便沒有複雜的技巧,但樸拙的動作正蘊含著循環、具有力量的身體律動。

從文化實踐中  找到當代舞步

受四步舞啟發的《似不舞【s】》,經由編舞者巴魯.瑪迪霖與舞者對舞步的解構又重構後,共同發展與累積出屬於當代排灣族青年的身體型態。此種身體型態綜合了西方舞蹈的訓練與排灣族的身體律動,並輔以當代劇場的燈光與空間調度,重新轉換與組合傳統四步舞。此孕育過程相當耗時,舞者不只須接受西方舞蹈訓練,也須學會唱排灣族古調,才能「以歌入舞」,從吟唱的律動建立身體的根基,進而發展舞蹈動作。同時,舞者也得長期在部落生活、排練,而非接案般地來來去去,路之.瑪迪霖便笑稱:「與其說舞者在表演,不如說他們正在做一種文化生活實踐。」

然而,路之.瑪迪霖也感嘆,年輕一輩的排灣族青年,包括自己,都已抓不到部落耆老的身體質地,但仍須費力拆解劇場的慣性。此種尷尬的處境,在《似不舞【s】》或許已能稍稍看到化解的契機,舞作中逐漸清晰的當代排灣族身體語彙,正在以紮實、穩健的腳步,為排灣族文化在現今的身體文化中,留下樸拙深刻的印記。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